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情緒覺察

  • 發布日期:114-02-15
  • 更新日期:114-02-15
談談難以言說的情緒及照護指南
撰文:許宜琳諮商心理師

你有過「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嗎?這個表情代表著你不是真正的快樂(是不是腦海浮出BGM),而是另有其他情緒,不想表現出來,或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好像快樂才是普遍能接受的情緒,我們生活會發生許多經歷,情緒是豐富的,可能是預期或意料之外的,但關於負向情緒,相比正向及中性情緒來說,是很難真實表露的,我們可能會擔心對方心情、造成負擔、影響關係或是對方另眼看待等,為避免以上狀況發生,當別人問起自己近況,或不小心刺傷了我們,通常我們顧及對方及這份關係,還是會露出微笑,告訴對方「我很好」、「我沒事」,但也許你有過一絲「好想告訴對方」的念頭,告訴對方「其實我一點都不好」,或「我還在摸索自己怎麼了,請給我一些時間」等。所以,情緒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太習慣在表達情緒前就強行抹去,選擇不說而壓抑情緒。

或許會說,表達情緒有什麼用呢?確實問題可能無法被解決,但情緒反應我們的需求,我們需要關照一下自我需求,情緒無法被解決,但可以試著調節或修復,而非只有壓抑這個選項。即使生活無虞,身邊有足夠人際支持,我們仍然會感受各種情緒,而非只有快樂,生活再順遂也還是會發生潛在差錯或危機,比如:課業部分(被當、無法畢業等)、人際/感情/家庭部分(同儕/師生/伴侶/家庭衝突、分手失落或死亡議題等)……,都可能會促發悲傷情緒,而且情緒只有我們知道,別人覺得你沒事、你想太多了,都不能代表我們。以下提供一些照護自己的方式:
  1. 如果感受不快樂,我們可以先停下來,問問自己「發生什麼事?是什麼引起我的感覺及反應?」、「我在做什麼?和這個情緒狀態有關嗎?」,或和你信任、可以相信的人聊聊。
  2. 允許自己實驗,找到能幫助、不那麼難受的方法。比如給自己私人空間、正念冥想、運動、旅行等。
  3. 蒐集訊息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狀態是好轉、持平還是惡化,比如:注意一天之中是否有不同感受?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畫下自己的社交網絡,紀錄一天睡了多少,吃了什麼(或是不吃什麼),以及如何度過一天。
  4. 回想你最近一次情緒超出負荷的情況,有什麼跡象顯示一切變得太過沉重嗎?是否出現額外的壓力源?是否發生過越演越烈,直到失去控制的情緒?
  5. 不用逼自己照顧他人,尤其當我們狀況不好時,可以告訴對方「我需要一點個人空間,等我整理好心情會再跟你說,謝謝你的關心」,相信真的愛你的人會尊重你的意願。

當我們充滿情緒時,光是處理體內能量,精力就所剩不多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對自己仁慈溫柔,別再逼自己做更多了,轉好的方向就夠了,願你越來越能貼近及照顧自己情緒喔!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