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探索與學習壓力
- 更新日期:114-07-21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Covid-19疫情底下的育兒千百招
健康心理中心兼任心理師/蔡容瑛

問:上次跟孩子這般長時間黏在一起是什麼時候?
答:他們嬰幼兒的時候(O)
問:那時候的親職任務是什麼?
答:幫助幼兒們學習活下去(O)
問:這次疫情而重返類同嬰幼兒時期的長時間相處,我們的親職任務是什麼?
答:幫助家長們活下去(X)
正解應該是:幫助孩子學習活得好!! (O)
筆者在今年疫情爆發後的五月中至六月初也經歷了一場『在家工作、幼年的孩子在家學習』初時的混亂。疫情爆發後的半個月後認清這其實是一場全島一命的團體長期抗戰,於是也認清了不好好為提到到來、且時數拉長的暑假做準備,只怕抗疫成功出關後親子關係會因為孩子與母親兩相折磨而回不去了。於是筆者在自己的粉專上招兵買馬,找來幾位與自己處境相近的媽媽們共組『媽媽暑假備課團』,在真正的暑假來臨前為彼此在這場暑假的親子馬拉松暖身。以下是筆者在『媽媽暑假備課團』精要出來的幾點:
答:他們嬰幼兒的時候(O)
問:那時候的親職任務是什麼?
答:幫助幼兒們學習活下去(O)
問:這次疫情而重返類同嬰幼兒時期的長時間相處,我們的親職任務是什麼?
答:幫助家長們活下去(X)
正解應該是:幫助孩子學習活得好!! (O)
筆者在今年疫情爆發後的五月中至六月初也經歷了一場『在家工作、幼年的孩子在家學習』初時的混亂。疫情爆發後的半個月後認清這其實是一場全島一命的團體長期抗戰,於是也認清了不好好為提到到來、且時數拉長的暑假做準備,只怕抗疫成功出關後親子關係會因為孩子與母親兩相折磨而回不去了。於是筆者在自己的粉專上招兵買馬,找來幾位與自己處境相近的媽媽們共組『媽媽暑假備課團』,在真正的暑假來臨前為彼此在這場暑假的親子馬拉松暖身。以下是筆者在『媽媽暑假備課團』精要出來的幾點:
一、
線上課程多元科技媒體的使用:不要過度懼怕孩子 3C 成癮:
- AI 和多元媒體科技是未來的趨勢,越怕越無知、越抗拒越無法讓新的知識與科技幫助我們。
- 善用 3C 資源有時會幫助孩子聚焦找回注意力、找到興趣、協助評估孩子學習後的成效。
二、
提供大腦前庭與身體本體覺刺激的運動:- 大腦前庭刺激:
在讓孩子進行靜態活動之前可以做一些舒服、慢慢刺激前庭的運動,幫助孩子找回專注力。滾瑜珈球、瑜珈下犬式、翻筋斗…等。 - 本體覺得溫和刺激:
本體覺溫和刺激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穩定。跳繩、丟飛盤、瑜珈蝴蝶式與旋轉式。 - 不提供刻意為了消耗孩子體力的活動,有時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變得躁動、身心不寧。
三、
心理層面- 在學校、同儕間表現越優秀的孩子,往往回到家會需要放鬆、紓解自我要求而來的壓力與焦慮感受。讓他有做決定的權力、表達自我想法的機會、表達拒絕的機會。因為家可能是孩子最能放鬆的環境。
- 孩子因為身心發展因素而肌肉張力不足、或過度緊繃,因而對外界事物興趣缺缺、或過度反應與抗拒時,父母可以給予和緩的暑假生活計畫,例如將重心放在家庭生活的事務上(吃飯、洗澡、做家務、自理能力的培養)、一起閱讀、玩玩具..等生活平常事務裡。讓孩子覺得生活作息有規律、條理、不因過多學習與刺激引發壓力與不安。
- 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之後再慢慢加上新的學習與新的體驗比較不會適得其反。
- 練習放鬆除了呼吸、拉長吐氣、運用緊繃和放鬆肌肉都是在自然的狀態下幫助大腦自律神經獲得舒緩的絕佳方法。
四、
諮商師的懺悔:『媽媽備課團』完成之後我感到無比輕鬆,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任務、也更清楚自己要給孩子的是甚麼。然而接下來的幾天我居然多次生氣的對著超時使用電腦、抱怨學校課業的孩子怒吼!!
我在備課團獲益的清晰腦袋哪兒去了?我身為媽媽的情緒風暴好不容易過去後,我將這個過程視為類同打疫苗的短暫副作用:當我們越清楚知道想給孩子甚麼、但孩子卻是抗拒、漫不經心時,媽媽自己會先生氣、沮喪、擔心給不了孩子自己認真設計的暑假計畫。這個副作用是要幫助我們更相信這些暑假生活計劃認真執行,最終我們會有機會看到我們所相信的一一成真。
*本文章同樣登載於筆者臉書粉專『鷹兒講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