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知能
- 發布日期:114-02-15
撥開憂鬱烏雲,迎向希望暖陽
作者:健康心理中心資源教室輔導老師劉容孜
小涵(化名)是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女生,白淨纖細的外表下,藏著不為人知的煩惱。從小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她接受音樂訓練,追求滿分的成績表現,國中階段常常熬夜苦讀,終於錄取明星高中。但是,在明星高中競爭激烈的環境,小涵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忽略內心真實的渴求,為了在學校段考名列前茅,她更是拚命熬夜念書,常感心悸頭暈,且沒有適時排解情緒的壓力,接連幾次的段考成績不理想,小涵挫折之餘,對自己評價低落,無法遏止地產生憂鬱的想法,甚至有自殺的意念,當時她並沒有向外求助,而是默默自我忍受。
小涵考入符合父母期望的大學科系就讀,但是大學無固定範圍的評量形式和高中差異甚大,小涵不擅長應付這樣的變化,勉強度過大一上學期。到了大一下學期,她想要補救學業,但是身體總是疲倦無力,注意力無法集中,思考速度變得緩慢。直到自殺的強烈念頭總是縈繞不去,她甚至跑到宿舍的頂樓徘徊,事後才在朋友的勸說下,前往身心診所就醫,當時醫師診斷為輕鬱症,開立抗憂鬱藥物處方。
擔憂爸媽無法同理憂鬱症的影響,小涵不敢透露自己的病情,直到大二上學期,在情緒浪潮的狂襲下,小涵時常毫無來由地眼淚潰堤,白天沒有力氣起床出門,躺在宿舍床上狂掉眼淚,服藥後還是頭暈、沒有食慾,體型更加消瘦,大學生活走樣變調,爸媽至此才得知實情。連小涵固定參加的系上社團,也因為情緒低落的緣故,無法如期參與活動,導致系上同學對有苦難言的小涵產生諸多誤解,讓她不敢走進教室面對同學們灼人的目光,正常地上課都難如登天,考試成績當然紅字連篇。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之下,大二上學期的期中考過後,小涵惡化成重度憂鬱症,決定暫時休學一年,在家調養身心。
小涵復學之後,透過健康心理中心的轉介,由專責服務特殊教育學生的資源教室提報鑑定為特教生,通過了特教鑑定,免除因為學業成績而退學的威脅,也能夠增加特殊教育的服務資源。資教首先邀集系主任、導師、助教、父母親及小涵,召開個別化支持計畫會議(ISP),討論其服務需求,確認支持策略。會後依照小涵的課表,發信給當學期所有的任課老師及助教,讓未能與會的任課老師,也能得知會議結果,協助執行支持策略。
資教安排一位同班上課的學妹擔任小助手,這位小助手會提醒小涵上課及考試的重要資訊,也會關心其生活作息。在講究人際關係的分組作業,小助手先與其他組員溝通讓小涵加入同組,紓解小涵面對分組的壓力。由於資源教室有支付協助費用給小助手,讓小涵有需要時,可以向這位同學請求幫忙,不用擔心麻煩別人或者有人情上的壓力。
「課業壓力重」、「抓不到讀書要訣」、「怎麼讀都考不好」,挫敗的負面經驗,導致自信心低落,是造成小涵憂鬱症發作的重要因素,小涵就讀的科系,素以課業繁重著稱,由於憂鬱症狀導致認知理解力下降,小涵用盡全力也無法跟上團體的步伐。所以,資教替小涵媒合課輔資源,請同系同學、研究所學長姐在專業科目提供額外的加強教學,輔助她克服無法記誦課程內容、抓不到考試要點等學習困難。另外,由系辦給予選課諮詢,減少修課學分,加上暑期赴外校修課,隨著成績單上的學分數逐漸累加,小涵按照自己的節奏緩步完成課業。
小涵喜歡幫忙餵養及照顧流浪狗,小狗直接而真誠的萌樣,撫慰了她的陰霾心情。休學期間,有老師分享自家的經驗,建議爸媽讓小涵養狗,透過餵食以及帶狗外出散步,增加正向動力。爸媽遂帶小涵去認養了一隻茶色小狗,對認養的狗狗富有愛心的她,為了想知道牠的想法,報名參加時下流行的「寵物溝通」課程,跟著寵物溝通師瞭解到小動物的所思所想,進而學習如何調解寵物與主人間的衝突與負面情緒。在這樣的課程中,寵物溝通師認為要順利地調解矛盾,必須見微知著地察覺寵物的情緒;而要能察覺寵物的情緒,首先得反求諸己,觀照自己的情緒走向,所以培訓過程強調靜心呼吸、沉澱思緒,方能有良好的溝通品質。這對小涵的帶來震撼的啟發:在此之前,她對自己的情緒,總是選擇壓抑下來,默默消化,為了順應他人的期待,對於內心的呼喊不理不睬。直到接觸寵物溝通,讓小涵改用新的方式面對情緒,練習跟父母師長溝通自己真實的狀態,以獲得接納和支持。
小涵從第一年被暴跌的情緒襲擊而休學,到透過特殊教育服務和寵物溝通的身心支持,配合持續回診精神科,遵醫囑用藥,與心理師定期晤談,強化調節情緒的能力,逐漸走回正常生活軌道,減少依賴抗憂鬱的藥物,歷時約莫四年的時間,對未來生涯重新有所期盼。小涵覺得資源教室給她的幫助,不僅在實務層面上受惠,更是在心理支持上,參加資教活動認識其他的特教學生,知道其他人也有各自需面對的人生難題,讓她感覺有了併肩同行的夥伴們。
撥開憂鬱的重重烏雲,小涵慢慢地迎來充滿希望的和煦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