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
- 發布日期:113-11-06
- 更新日期:113-11-06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你追我逃?談【未讀或未回】如何不傷害我們的溝通與關係
張麗君老師
【LINE】是一個韓國Naver集團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與行動應用程式,於2011年6月發表,她以免費語音/視訊通話與貼圖傳訊服務等豐富貼心的功能,幫助大家不論時空的差距皆能即時溝通訊息與傳遞情感,獲得眾多人青睞。根據2016年尼爾森媒體調查,12-65歲的台灣民眾,當年就有將近91%、將近1,700萬人都在使用LINE。
而隨著Line的普及,我們可以一天24小時不分晝夜地和線上/離線的朋友保持連結,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變得更近了,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拿捏彼此的界線、以及調節彼此的情緒,進而透過清楚的溝通,增進對彼此的了解與尊重,我們終將為這種方便付出代價。
以Line「已讀功能」來說,它具有可讓訊息傳送方一眼看出對方是否已收到訊息的優點,也可以消除「對方是否收到了訊息」的擔心。但這個功能也可能引發一些孤獨感和不安,例如訊息發出卻未顯示「已讀」時暗自忖度「為什麼不看訊息?」;以及顯示「已讀」但沒有回覆時擔心懷疑「是不是被無視了?」;訊息接收方也會因此產生「必須儘快回覆」的壓力,因而造成雙方交流時的負擔。而筆者從個案輔導的實務經驗裡發現,關係衝突的雙方,往往會有一方傾向於把「已讀不回」的行為理解為「故意不回覆,不想回覆」的明確「拒絕」行為,並且據以向對方發出戰帖,「給你買手機是當作裝飾品帶心酸的喔?看也不看!」「騙肖耶!我就不信是有那麼忙喔!」「當我白癡喔?!三個多小時不回,我都可以從台北開車到高雄了!」「不回是怎樣?手斷掉可以跟我說啊!還是要等到別人幫我發訃聞了才現身嗎?」「寶寶別怕!我把你嚇到了嗎?你會不會這樣就不喜歡我了?」「做人乾脆一點!回幾個字有這麼困難嗎?別跟我搞神秘!」…顯然,在雙方互動之前,已經有太多想法與情緒在傷害他們之間的溝通與關係了。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困擾人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們對於事件的看法!」;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也主張「一個人對某些事件的情緒反應,與該事件無涉,卻與這一個人對事件的認知和闡釋有關」;而情緒取向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關心的是,「一方的聲音並不代表兩人關係的現實,衝突情緒發生時如何做同理的反映、創造一個不同的互動方式,並建立兩人間安全的情感連結才是重點」。以下的對話似乎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通訊網路世界:
在社群網站盛行的現代社會,必須比以前更要瞭解「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對別人界線的尊重與增加思考選項不失為好的調適方法,通常發現對方「已讀不回」時,憤怒的情緒立刻達到顛峰而且約略持續六秒。若能平常就做一些練習,比較能夠在這關鍵的幾秒鐘喚起,想想「別人對手機的使用習慣、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判斷、對網路資訊分享的喜好…等等,不一定與我相同」;即使對方沒有回覆時,可以用「對方可能接續在忙,沒有時間回覆」、「他可能瞄過想回,卻真的忘記了」、「他可能有更緊急的事務需要處理,因為他已經『已讀』了,我可以做點別的事來等待、或消化我的失落感」、「已讀不回不代表我不重要、我沒價值、他不在乎我」、「我可以傳訊息給他,他可以選擇何時看?看多少?然後決定回不回應我」…等彈性的選項來安撫自己,不讓自己的情緒及生活節奏隨著對方的反應起伏,甚至避免不必要的爭端。
(二)從深層的心理需求進行溝通以達成改變:
(以下摘自劉婷,婚姻中的追與逃,ASIA EFT粉絲專頁)
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雙方選擇『追』或『逃』的策略都是有原因的。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藉由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來發展出自己一套特定的依附行為,在感受到危險或受到威脅時會本能的採取類似的策略來解決問題。一般而言,焦慮矛盾型的人在重要關係中傾向於利用憤怒來增加其情緒強度,並在衝突情境中用追趕與糾纏對方的方式來得到注意力,在關係中非常需要親密感和安全感,卻害怕被拒絕。另一方面,逃避退縮型的人傾向於壓抑憤怒和其他情緒反應,逃避衝突與從親密關係中退縮,表面上看起來並不是很需要親密關系,好像寧願保持孤單,也不依賴他人。
一個長期有效的方法是找到一個健康新行為來取代舊有的「追與逃」這個模式,從滿足行為背後的需求著手,讓改變的可行性高、並且使改變結果穩定。建議雙方可以有效的「追與逃」之步驟如下:
【LINE】是一個韓國Naver集團開發的即時通訊軟體與行動應用程式,於2011年6月發表,她以免費語音/視訊通話與貼圖傳訊服務等豐富貼心的功能,幫助大家不論時空的差距皆能即時溝通訊息與傳遞情感,獲得眾多人青睞。根據2016年尼爾森媒體調查,12-65歲的台灣民眾,當年就有將近91%、將近1,700萬人都在使用LINE。
而隨著Line的普及,我們可以一天24小時不分晝夜地和線上/離線的朋友保持連結,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變得更近了,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拿捏彼此的界線、以及調節彼此的情緒,進而透過清楚的溝通,增進對彼此的了解與尊重,我們終將為這種方便付出代價。
以Line「已讀功能」來說,它具有可讓訊息傳送方一眼看出對方是否已收到訊息的優點,也可以消除「對方是否收到了訊息」的擔心。但這個功能也可能引發一些孤獨感和不安,例如訊息發出卻未顯示「已讀」時暗自忖度「為什麼不看訊息?」;以及顯示「已讀」但沒有回覆時擔心懷疑「是不是被無視了?」;訊息接收方也會因此產生「必須儘快回覆」的壓力,因而造成雙方交流時的負擔。而筆者從個案輔導的實務經驗裡發現,關係衝突的雙方,往往會有一方傾向於把「已讀不回」的行為理解為「故意不回覆,不想回覆」的明確「拒絕」行為,並且據以向對方發出戰帖,「給你買手機是當作裝飾品帶心酸的喔?看也不看!」「騙肖耶!我就不信是有那麼忙喔!」「當我白癡喔?!三個多小時不回,我都可以從台北開車到高雄了!」「不回是怎樣?手斷掉可以跟我說啊!還是要等到別人幫我發訃聞了才現身嗎?」「寶寶別怕!我把你嚇到了嗎?你會不會這樣就不喜歡我了?」「做人乾脆一點!回幾個字有這麼困難嗎?別跟我搞神秘!」…顯然,在雙方互動之前,已經有太多想法與情緒在傷害他們之間的溝通與關係了。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困擾人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們對於事件的看法!」;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也主張「一個人對某些事件的情緒反應,與該事件無涉,卻與這一個人對事件的認知和闡釋有關」;而情緒取向伴侶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關心的是,「一方的聲音並不代表兩人關係的現實,衝突情緒發生時如何做同理的反映、創造一個不同的互動方式,並建立兩人間安全的情感連結才是重點」。以下的對話似乎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通訊網路世界:
A:「你有在乎我嗎?為什麼我發了這麼多訊息你都不回?」B:「你要我回答這問題多少次?收不收訊息跟在不在乎你根本沒有關係!」A:「你告訴我,老是『已讀不回』有誰不會生氣?你都不管我生不生氣了,我哪會相信你在乎我!」B:「那你有沒有檢討一下,也許這是你的問題,如果你覺得我不在乎你的話,我也沒辦法!」A:「對啦!都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啦!跟你這個白癡一點關係都沒有!你這一輩子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感覺!走開啦!我不要浪費時間跟你這種人瞎攪和!」
(一)從理性層面來為自己的情緒解套:在社群網站盛行的現代社會,必須比以前更要瞭解「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對別人界線的尊重與增加思考選項不失為好的調適方法,通常發現對方「已讀不回」時,憤怒的情緒立刻達到顛峰而且約略持續六秒。若能平常就做一些練習,比較能夠在這關鍵的幾秒鐘喚起,想想「別人對手機的使用習慣、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判斷、對網路資訊分享的喜好…等等,不一定與我相同」;即使對方沒有回覆時,可以用「對方可能接續在忙,沒有時間回覆」、「他可能瞄過想回,卻真的忘記了」、「他可能有更緊急的事務需要處理,因為他已經『已讀』了,我可以做點別的事來等待、或消化我的失落感」、「已讀不回不代表我不重要、我沒價值、他不在乎我」、「我可以傳訊息給他,他可以選擇何時看?看多少?然後決定回不回應我」…等彈性的選項來安撫自己,不讓自己的情緒及生活節奏隨著對方的反應起伏,甚至避免不必要的爭端。
(二)從深層的心理需求進行溝通以達成改變:
(以下摘自劉婷,婚姻中的追與逃,ASIA EFT粉絲專頁)
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雙方選擇『追』或『逃』的策略都是有原因的。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藉由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來發展出自己一套特定的依附行為,在感受到危險或受到威脅時會本能的採取類似的策略來解決問題。一般而言,焦慮矛盾型的人在重要關係中傾向於利用憤怒來增加其情緒強度,並在衝突情境中用追趕與糾纏對方的方式來得到注意力,在關係中非常需要親密感和安全感,卻害怕被拒絕。另一方面,逃避退縮型的人傾向於壓抑憤怒和其他情緒反應,逃避衝突與從親密關係中退縮,表面上看起來並不是很需要親密關系,好像寧願保持孤單,也不依賴他人。
一個長期有效的方法是找到一個健康新行為來取代舊有的「追與逃」這個模式,從滿足行為背後的需求著手,讓改變的可行性高、並且使改變結果穩定。建議雙方可以有效的「追與逃」之步驟如下:
- 「追打者」為自己的行為和其背後的需求負責:「我知道我很咄咄逼人又愛翻舊帳,一直提起過去不愉快的經驗,但是你可不可以聽我說完?因為我的目的不是要責備你,而是因為這件事對我很重要,我需要你的安慰和保證讓我能渡過這個難關。」
- 同理對方的心情:「我知道你一定很煩,覺得我一再地揭你的瘡疤。」
- 說明自己一直追打的原因:「我不是要責備你,可是當你又一次忘記我拜托你辦的事,我就忍不住勾起過去不愉快的心情,你讓我有一點失望和傷心;可是我同時也很為難,因為我不想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破壞大家的心情,可是又想要從你那裡得到一點保證和安慰,不得不舊事重提,希望你能因此了解事情的嚴重性,以及我的感受。」
- 「追打者」明確提出對對方具體可行的期望:「當你知道你做不到時,我希望你可以據實以告,不要因為怕我生氣就作下空洞的承諾,我也許當場不會高興,但我會試著了解你的立場,也會學著處理我自己當時的心情,因為事前說清楚總比事後失望好多了。」
- 「逃避者」需要了解,自己一再的逃避只會讓對方追打得更兇,並造成更多的誤解。「逃避者」也要記得在對方咄咄逼人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受傷害怕的心,對方其實想要的是你的回應。
- 雙方都應該適時詢問對方的意見和心情:「你聽了我的話有什麼想法?有沒有什麼特別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保持真實、誠懇、開放、與關心的態度:語調、表情、和眼神與說話內容要一致,避免箭頭向外,在無意中傷害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