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健康心理中心

親密關係

  • 發布日期:113-11-06
  • 更新日期:113-11-06
  • 發布單位:健康心理中心
當「我」變成「我們」,親密關係中失衡的蹺蹺板
梅瑋纮 實習心理師
“擔心你會生氣,所以都聽你的好了”
“你總是充滿想法,聽你的準沒錯”
“我的想法不夠好,還是不要獻醜好了”
“雖然我有時不太喜歡這樣,但也好像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

“什麼都要我來,我也很累!”
“好像沒有我在身邊,你就會出錯”
“一點小事有什麼值得難過的,你就照著我說的做就好了!”
“你需要什麼我都願意給,但我的付出怎麼被當作理所當然?”

以上的對白演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他們個性互補,卻又心存不滿。當「我」變成了「我們」,我捨棄了一部分的自己與你配合,你也捨棄了一部分的自己融入我的生活,然而從什麼時候開始,相互的配合變成了隱微的競爭,本應是彼此玩得不亦樂乎的愛情蹺蹺板開始變得傾斜?蜜月期沉浸在粉紅泡泡中的甜蜜愛侶其中一方試圖從兩人關係中凸顯出自我,成為關係中的主要決策者,而另一方則接受了這樣的設定,為了維繫關係只好交換出更多的自我。

這並不表示在關係中有一方負責出謀劃策,一方全心配合就是不好的,而是若伴侶雙方長期處在僵化的支配與順應的姿態,處在配合者位置的角色就會慢慢失去功能,仰賴另一半的付出與協助,無法為自己負起責任;而處在關係主導位置的一方則會開始變得疲憊、厭煩,認為肩上背負過多的責任,或因習慣了另一半的順從,當對方表達己見的時候會感受到被否定而用更大的力氣說服對方,伴侶間的衝突也很可能因此變本加厲。而你是否覺察過自己在蹺蹺板中是很輕,經常默默地委曲求全、順應的角色,亦或者是很重,常對伴侶不放心,想要指導對方變得更好的那一方呢?

先看看這兩種角色有哪些特色(以下部分摘自包文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

過度高功能者(支配者)
  • 無所不知
  • 告訴別人做什麼、如何去想、如何去感受
  • 過度幫忙
  • 自認對他人有較多的責任
  • 接手對方可以自己處理的事情
過度低功能者(順應者)
  • 做任何事都要請示對方
  • 徵求不必要的建議
  • 不管是否需要,對任何協助都來者不拒
  • 要求對方協助自己能勝任的事情
  • 凡事委曲求全
不管是哪種姿態的角色,長期在關係中固著地扮演都會累積不舒服的感受,一方持續地犧牲自我感到委屈,一方則不斷地在抱怨中承擔。面對這樣的窘境,你是否願意先按下關係的暫停鍵,看看這座不舒服的蹺蹺板發生了什麼事,可以如何做出小調整讓兩個人都樂在其中,不需再承受不必要的犧牲與委屈。

當關係出現失衡的時候,請深吸一口氣,把內心對另一半的不滿暫時含在嘴裡,把焦點先放到自己的身上,問問自己怎麼了,以及這些累積好久的情緒它們是怎麼住進你了你的身體然後長大的?覺察在關係中引發的感受,或許當中有好多不被看見也不曾說出口的委屈、犧牲、得不到肯定的失落、厭煩、疲憊、挫折等等……這些情緒一直在關係的互動中流動,練習從覺察開始把情緒指認出來。原來不僅僅是對方的問題,而是雙方的互動樣貌響起了警鈴,利用情緒在彼此的內心大作聲響,一不小心槍口就會指向對方,造成兩敗俱傷。

當我們能夠把不舒服的情緒辨認出來,讓自己回到比較冷靜的位置後,接下來我們可以嘗試設立對自己來說舒服的關係界限。在伴侶關係中,我們只需要成為一名男朋友或女朋友,而非扮演起對方的父母或教練,伴侶是彼此對等的關係,戀愛中不需要存在指導與服從。

我們可以練習表達自己的立場,但也允許對方可以和自己不一樣。練習為對方付出是源自於愛,而非為了換取對方百分百的順應。練習接納對方表達拒絕,拒絕可以只是表達他的喜好,而非否定了你的付出。練習表達自己的期待,也練習從期待中找到自己可以負責的部分。練習感謝另一半的協助,也練習表達這些事情你可以自己處理好。我們也可以練習用鼓勵取代批評,用信任替代質疑。

我們當中有「你」,也有「我」,我可以為自己負責,相信你也可以。未來的日子,我們一去學習練習愛情。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