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沈孟儒院長5日應校長講座之邀蒞校演講,以「無牆化的智慧醫療」為題,深入淺出地暢談智慧醫療的重要性與應用。
沈孟儒院長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畢業後,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任中華民國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台灣醫學中心協會常務理事及成功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所及婦產學科特聘教授等重要職位。研究學術表現優異,發表數十篇重要醫學研究論文,臨床及學術領域都獲得高度關注與肯定。
沈孟儒院長首先表示,醫療是人照顧人的專業。對病人來說,踏入醫院就是一趟uncertain journey,等待看診、等待檢查,耗時耗力。導入智慧醫療系統將資料結構化與數據活化,將能降低繁瑣的例行作業,達到改善醫療、提高照護品質的目標。
推動智慧醫療有何幫助,沈孟儒院長以腦出血為例說明。腦出血是快速致命的疾病,延誤治療時機很可能使病患喪失生存的機會。現行流程為安排病患拍攝X光,再聯繫急診科及神經外科醫生依照腦部出血位置規劃手術,時間分秒消耗,病患恐已等不及。導入智慧醫療系統後,急診室發出腦出血警示通報,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腦出血診斷,十分鐘內即可完成X光室、電腦斷層檢查室與急診室連線,快速啟動治療機制。
沈孟儒院長接著分享加護病房實際景象,病床被滿滿儀器與管線圍繞。他說,加護病房在臨床實務上有更多資訊要留意,包括病患生命徵兆、血液監測、感染控制,疼痛處理等。根據統計,重症醫師要在病歷頁跳進跳出、按150下滑鼠後才會得到病人完整訊息。智慧醫療模式可單一介面輸出資訊進行數據運算,讓醫療團隊回歸照護病人而非照顧資訊系統,同時有利於團隊綜合評估病情變化,及早辨識病情惡化的高風險病患。
「智慧醫療是跨團隊協作共創的。」沈孟儒院長表示,外部需跨單位協作,包括醫生、臨床科、資訊室與系統廠商,內部要跨系統整合多重系統與資料,儘管不在同一個單位,但智慧醫療讓資訊打開,無牆化地讓所有參與者進行醫療決策討論,達到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的目標。
沈孟儒院長也分享成大醫院建構的全台第一個醫療雲。以心臟病為例,過去的治療準則是給予病人「通用」的治療建議,再依病情發展更換藥物;採用精準醫療的成大醫院,使用人工智慧分析,透過臨床與基因資料進行分析與分類,給予病患個別化的治療建議。
沈孟儒院長說,科技智慧醫療要回到以人文為本,透過智慧技術,讓醫師不再忙於看病歷、忙於資訊系統,而是回歸人照顧人的專業,進入溫暖、人性化的醫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