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生物製劑具B肝復發風險,黃怡翔教授團隊領先發現登頂尖期刊

任教於臨醫所,同時也是北榮胃腸肝膽科主任的黃怡翔為肝病患者檢查
任教於臨醫所,同時也是北榮胃腸肝膽科主任的黃怡翔為肝病患者檢查(圖/臺北榮總提供)

任教於本校臨床醫學研究所,同時也是北榮胃腸肝膽科主任的黃怡翔教授,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針對1937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所做的研究,首次發現生物製劑恩瑞舒(abatacept)雖然可以保護關節不變形、有效控制病情,但也會影響人體對抗B肝病毒,長時間治療可能使B肝發作,因此使用此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在療程中應注意肝功能指數。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B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重要疾病,若沒有適當的監測與適時的藥物治療,可能產生B型肝炎發作而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然而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進而產生肝炎發作。近年來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進展下,發展出許多生物製劑,都比過去更能有效控制疾病病程,保護關節、改善病友生活品質;但也同時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產生B肝復發風險;即使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可能發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從陰性轉變為陽性並產生肝炎發作。

由黃怡翔教授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莫須瘤(rituximaby,一種B細胞抑制劑)治療對於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陽風險。最近研究團隊針對1937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長期追蹤結果,發現除了莫須瘤具有最高的B肝復陽風險,恩瑞舒(abatacept,一種CTLA-4融合蛋白,可以讓免疫T細胞活化剎車)也具有B肝復陽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一首度發現的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研究團隊同時提供臨床處置之建議,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幫病人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即使是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也不可輕忽;而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除了定期檢驗肝指數、黃疸指數,也需追蹤B肝表面抗原與抗體。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因B肝復發率高,也需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才能確保B肝病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安全性。

期刊連結網址:https://ard.bmj.com/content/early/2021/06/28/annrheumdis-2021-220774.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