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野溪整治爭議登上國際期刊,科社所范玫芳教授讓台灣審議民主被看見

科社所范玫芳教授(右二)於社會學年會新書座談會
科社所范玫芳教授(右二)於社會學年會新書座談會

我們該怎麼看待生活的這塊土地?10年前政府強制整治蘭嶼野溪引起達悟族抗爭,在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的調查下,重新揭露於國際期刊,也再次讓人反思環境正義與民主參與的重要。

2012年八月天秤颱風重創蘭嶼,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順勢編列千萬預算野溪整治重建工程,計畫以生態工法整治野溪降低河水氾濫對生命財產的損失。然而此舉卻因未考量部落習慣與生態,引發達悟族人抗爭,甚至擔憂人造的水泥河床破壞自然景觀與生物棲地,搶救野溪民間團體相繼成立。這場爭議最終導致工程延後一年有餘,在納入在地部落觀點後才重新施工。

這次的爭議讓人反思,水患不只是水的問題,更與人密切相關。我們到底是要整治自然?還是與自然共存。長期研究環境正義與審議民主的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范玫芳教授,從新一代的審議系統視角分析此次爭議,強調在環境治理中納入多元溝通、對話並連結微觀和巨觀的審議空間尺度的重要性,讓這次案例成功登上國際期刊《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Politics and Space》。

范教授表示,這項研究讓國際社群看見台灣原住民在地知識在環境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公民參與行動能發揮在認識上、倫理和民主上的功能以彌補治理系統運作的缺陷,對於當前全球氣候危機挑戰下永續治理提供重要的省思。

P2 蘭嶼島上部落與野溪分布圖
蘭嶼島上部落與野溪分布圖

當年達悟族人面對官方由上主宰的治水政策,蘭嶼六個部落都有工程,整治不只人為改變溪流流向,也會影響灌溉水源,水泥河床工是溪流的生態殺手,生物的幼體無法迴游。雖然官方強調是生態工法,但未考慮族人與溪水、土地的相依性及文化差異,一直無法擺脫質疑的聲浪。

范教授指出審議民主系統途徑關注系統內組成之間的動態互動與系統性的影響,看似非審議的行動也可以帶來跨文化對話與審議的可能,讓族人的故事能夠被聽見。她說,原住民族多重空間尺度的參與和審議,不僅促進審議系統中公共領域和決策領域之間更多對話與反思,並帶來持續的社會學習。

范老師關於台灣審議民主的專書封面
范老師關於台灣審議民主的專書封面

除了這次的研究外,范教授關於台灣審議民主的專書《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aiwan: A Deliberative Systems Perspective》也獲得國際出版,有助於對外輸出台灣民主經驗。目前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正與史丹佛大學審議民主研究中心合作,將在六月舉辦氣候和能源的公民審議大會,讓公民獲得充分和平衡的政策資訊並在良好設計的審議情境下溝通、傾聽、權衡和反思政策議題。審議民主是當前全球面臨民主危機、黨派極化,以及追求氣候正義和2050淨零轉型所不可或缺的。

科社所協助北投區於今年1月11日舉行首次線上參與式預算住民大會,提供住民多個線上參與選擇
科社所協助北投區於今年1月11日舉行首次線上參與式預算住民大會,提供住民多個線上參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