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過後,全球國際流動將逐漸回復正常水準。今天有超過一百所大專院校與高中今天齊聚陽明交大,替逐漸回溫的國際教育挑戰超前部署。透過舉辦這次論壇,陽明交大也利用這次機會協助各級學校推動國際化。
這場「國際教育大師論壇」,由陽明交大與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耀登炳南文教協會、漢台科技一起舉辦,邀請到美國國際教育協會主席古德曼(Allan E. Goodman)、學術交流基金會榮譽執行長李沃奇(William Vocke)、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鄧艾德(Ed Dunn)等專家,吸引國內41所高中、48所大學參加,各校莫不聚焦於如何在少子化及疫後提升台灣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桃園市鄭文燦市長與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劉慶仁理事長在論壇上致詞-1024x685.jpg)
陽明交大林奇宏校長表示,陽明交大面臨國際化挑戰與各校相同,近年持續針對國際化進行創新與轉型,包含資訊學院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作為全英語授課的優先重點學院,同時也成立雙語教學與學習推動辦公室,協助系所開發全英語教學課程,學校也在這學年推動外籍生的華語教育計畫。
台灣各級教育體系中,大學推動國際化已經超過20年歷史,國中小近年才開始陸續跟進。在這場論壇中,包含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與桃園市鄭文燦市長都不約而同提到大學應發揮「大手牽小手」的價值,分享大學國際化經驗,盡速讓國際教育扎根各級教育,讓台灣人才與國際接軌。
以陽明交大為例,近年除積極將國際教育納入博雅教育與國際化培力課程,讓國際化融入校園生活外,也積極推動國際在地化,不僅讓本國生在疫情期間體會多元文化,去年開始更推動外籍生進入新竹偏鄉與在地學生互動,讓偏鄉學生體驗國際文化,也讓外籍生更瞭解台灣。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統計,每年只有6%的台灣學生能出國參與國際活動,高達94%的學生受限於資源無法出國。近兩年也因受限於疫情國際流動大減,因此如何善用傳播科技創造在地國際化,將是未來台灣各級學校可行策略之一。
這場論壇針對全球視野、數位創新、在地實踐三項議題廣泛討論。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劉慶仁理事長表示,善用數位創新發展在地國際化將會是未來國際教育重要策略,教育機構應透過在地策略,打破只有6%的限制,讓更多台灣人才能更具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