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徵終身學術研究獎項的「教育部學術獎」,今年共有10位得主,陽明交大即佔了3位,包括:應用化學系刁維光特聘教授、藥理學科暨研究所邱士華講座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陳三元講座教授,分別在太陽能電池、再生醫學、奈米科技之學術研究上擁有卓越重要貢獻與傑出成就,可謂學術研究之典範。
3月21日頒獎典禮當天,邱士華教授代表本屆學術獎領獎者上台致詞時,特別引用「Today Research Tomorrow Practice」這句話,強調學術研究是國家創新前進力量的基礎與動能;並藉由沙克(Jonas Edward Salk)醫師開發小兒麻痺病毒疫苗及卡里科(Karikó Katalin)博士催生新冠疫苗mRNA關鍵技術,解決重大危機的事例,分享這兩位醫師在偉大夢想支撐下,終於完成對全人類有重大貢獻的疫苗,從不放棄、努力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邱老師表示:「『創新研發』是我們研究人員的核心動力,憑藉這份理念,我們相信,今日的學術研究,將可成就明日的技術突破!」相信這也是所有研究人員的終極信念!
★應用化學系刁維光特聘教授:屢創世界紀錄,奠定臺灣新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究的國際地位

應用化學系刁維光特聘教授從超快光譜動力學的基礎研究、到新世代太陽能電池方面的應用研究都有豐碩成果,至今已發表SCI國際論文超過226篇,許多論文都創下極高引用率;無論早期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階段,或近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研究成果,對新世代太陽能電池發展皆具有深遠影響。
刁老師師承諾貝爾獎得主Ahmed Zewail、李遠鵬院士以及林明璋院士,近年來在新世代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轉換方面的研究,產生許多突破性的成果而受到國際矚目。其中,尤以開發出破世界紀錄的紫質敏化電池之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刁老師於2011年發表在《Science》的研究論文,至今已被引用超過6,450次,在國際學術研究上具有一定的聲望。

刁維光教授團隊最近專注於無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工作,除了開發出屢破世界紀錄的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元件外,並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兩步法元件製程,發表多篇論文於《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CS Energy Lett.》等國際頂尖期刊,而再度廣受國際矚目。
★藥理學科暨研究所邱士華講座教授:積極推動再生醫療與轉譯醫學,具國際性、突破性具體成果

藥理學科暨研究所邱士華講座教授長期積極推動再生醫療與轉譯醫學的整合,從早期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再生醫學、幹細胞、遺傳性視網膜疾病研究及基因治療,直到近期可望讓先天性視網膜病症患者重見光明的「電子眼」,均有突破性之重要研究成果。
邱教授在陽明交通大學(前陽明大學)吳妍華校長、梁賡義校長、郭旭崧校長以及現任林奇宏校長等的指導推動下,與美國加州大學UCSD分校錢煦院士及UCLA劉文泰教授共同執行跨國合作計畫,成果卓越、貢獻卓著。同時邱教授與日本高橋政代教授實驗室合作,針對老年性視網膜黃斑病變與視神經疾病,運用幹細胞技術開發新式再生醫學治療。邱教授並致力於將團隊建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核心專利,透過技術轉移方式加速推進臨床研究,希望能早日對有需求的眼科患者帶來治療曙光。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陳三元講座教授:奈米科技跨領域,未來抗癌新希望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陳三元講座教授多年來專注在多功能生醫材料及奈米醫藥載體的學術研究,應用於新世代介導的癌症免疫治療、腦神經退化和疾病調控的偵測追蹤、組織修復的磁操縱再生醫學。陳教授所研發之奈米醫藥載體與奈米醫學的核心技術,不僅受到國內外學術研究關注,巴西最大的BAND電視臺亦曾來臺專訪製作尖端奈米醫學及生技醫藥研究專輯,將臺灣傲人的生醫科技成果推向國際。
陳教授於2018年再度建構出「雙重免疫調節之新式褐藻醣奈米醫療平臺」,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以生醫材料與奈米科技切入仿生的免疫系統概念,並結合免疫學思維,打造出世界首創多功能奈米級人造抗原呈現細胞平臺技術,在奈米材料科學、免疫學、以及臨床醫學上帶來四個重大突破,提供現有免疫療法的全新治療策略。
陳教授在奈米醫學及藥物載體的學術成就,使得他在國內外學界都備受推崇,並完成三項重大專利技術授權給國內三家生醫集團與生物科技公司,目前正規畫朝向臨床應用邁進,來提升國內相關產業創新技術。未來陳教授仍致力於將奈米材料應用在各種疾病的治療研究,期許為臺灣生醫產業貢獻一己之力,帶動產業創新與技術上的突破,促使生醫科技成為臺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