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一屆有庠科技獎今天(9/6)舉行頒獎典禮,本校不論在「講座」及「科技論文」獎項,獲獎人數均居全國之冠,展現了研發領域的強大實力!
今年公布的五位有庠科技講座中,即有三名得主為本校教授,分別是唯一女性得主的電子所洪瑞華教授獲光電科技講座、材料系張翼教授獲奈米科技講座、電機系王蒞君教授獲資通科技講座。此外,入選的12篇科技論文獎,也有三位得主是陽明交大教授,佔獲獎人數四分之一,分別為應化系鄭彥如教授、資工系張立平教授以及資工系彭文志教授。
光電科技講座:電子所洪瑞華講座教授
電子研究所洪瑞華講座教授全心專研第四代寛能隙氧化物磊晶開發與相關元件應用,以及化合物半導體之開發與應用、晶圓貼合與基板分離技術等領域。她在「發光二極體」和「寬能隙深紫外光感測器」技術等領域,均受到高度肯定,同時在國際上榮獲多項工程學會會士的殊榮,並成為中國工程師學會首位女會士。
奈米科技講座:材料系張翼教授
現擔任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院長的張翼教授,擁有超過30年的複合物半導體材料與元件技術研究經驗。他的多項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居於領先地位,研究課題涵蓋III-V族半導體元件、材料、製程及應用,結合學術理論與先進工藝技術,開發了世界頂尖的元件技術,將其推廣至科技產業,成為台灣III-V族高頻及高電壓電晶體之先驅者,並在產學界享有極高聲譽。
資通訊科技講座:電機系王蒞君教授
現擔任電機學院院長的王蒞君講座教授,致力於無線通訊系統與網路的研究,關注提升基地台系統容量的同時,優先考慮節能、綠能和環境永續,研究成果涵蓋了多個世代無線通訊的重要技術,包括:分層蜂巢式架構(Hierarchical Cellular Architecture)、多輸入多輸出網路(Networ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數據驅動的綠色超高密度小型基地台(Data-Driven Green Ultra-Dense Small Cells)和三維無人機基地台(3D UAV Base Stations)。王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提升無線通訊基地台系統容量的同時,也助力國家實現數位永續發展,推動重要的資通科技發展。


綠色科技論文獎:應化系鄭彥如教授
應用化學系鄭彥如教授的論文發展了一種結構簡單且易於合成的非揮發性添加劑材料BF7,有效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並賦予抗熱穩定性。這篇論文深入研究了含有BF7添加劑的活性層薄膜在奈米尺度下形貌的演變,並探討其與元件性能和穩定性之間的關聯性,為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商業化做出重要貢獻。
人工智慧論文獎:資工系彭文志教授
資訊工程系彭文志教授帶領資工系運科研究團隊,攜手體育室王志全主任,參與國科會精準運動計畫。他們量化羽球每一拍的影響,並利用注意力機制(attention mechanism)提供模型的可解釋性。透過多個實例研究,提高選手的決策信心指數。研究成果已開放原始碼(https://github.com/wywyWang/CoachAI-Projects)。這項跨領域合作的研究成果透過AI的研發,可讓賽事資訊的分析明確地數據化分析,並協助擬定「技戰術」的決策。
資通訊科技論文獎:資工系張立平教授
資訊工程系張立平教授專研於嵌入式系統、作業系統以及儲存技術,基於下世代無電池物聯網裝置,開發可支援快速檢查點提交與恢復之檔案系統,賦予此類裝置有真正有意義的資料儲存與擷取能力。基於此成果,無電池物聯網裝置將可朝向邊緣人工智慧與「近資料」計算的方向穩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