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焦慮神經迴路的神秘面紗,台歐美跨國合作成果登上 Cell Reports 封面故事
本校神經科學研究所連正章特聘教授研究團隊,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致力於研究海馬迴中負責調控焦慮行為的神經迴路,發現海馬迴中苔狀細胞在抗焦慮作用上的神經機轉。傑出的研究成果於9...
本校神經科學研究所連正章特聘教授研究團隊,在科技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致力於研究海馬迴中負責調控焦慮行為的神經迴路,發現海馬迴中苔狀細胞在抗焦慮作用上的神經機轉。傑出的研究成果於9...
牙科植體(dental implant)在臨床上已廣泛使用於取代缺損的牙齒,本校牙醫系黃何雄特聘教授實驗室團隊應用簡易/快速/高性價比的表面處理技術,於鈦牙科植體表面製備出兼具微米/次微米/奈米尺度的...
陽明交大韋光華研究團隊突破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 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同時選為封面內文章 有助提升智能溫室效益 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已成為一個極為...
為什麼我們會老?繼發現長壽基因後,陽明交大再發現細胞衰老的基因與分子機轉,讓延緩老化有更多的想像。 細胞老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個細胞老化在生物學上的特徵是染色體端粒結構逐漸耗損、細胞增生速率逐漸下...
影響量子電腦發展的「拓樸材料」一向是全球頂尖實驗室研發重點之一,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林志忠教授主持的跨國研究計畫,近期開發出一系列高品質「二矽化鈷/二矽化鈦異質結構」,並發現「自旋三重態手性p...
空氣汙染造成染疫風險的原因找到了!陽明交大經過研究證實,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開啟」人體細胞接受新型冠狀病毒的通道,提高染疫風險。但只要透過藥物阻斷這條通道,就能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與肺纖維化的嚴重程度...
瀕臨絕種的台灣狐蝠(Formosan flying fox)日前在花蓮市與龜山島現蹤,一度讓保育人員為之振奮,但其族群數量到底還剩下多少隻,一直沒有科學證據。陽明交通大學透過次世代定序等位基因頻譜估計...
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為首之台灣研究團隊與馬來亞大學跨國合作,共同開發抑制COVID-19感染藥物篩選平台,20分鐘內就能偵測出感染抑制藥物,有助於臨床用藥參考。 新型冠狀病毒與人類細胞的A...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李明家助理教授,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平井智康(Tomoyasu HIRAI)副教授以及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早川晃鏡教授(Teruaki Hayakawa)所組成的台日跨國研究團隊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莊碧簪助理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 Noelle L'Etoile教授雙方研究團隊合作,以優美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