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

博雅專欄

從天母到磺溪:城市發展與溪流的共鳴共好之旅 --- 張立鴻
「從天母到磺溪:城市發展與溪流的共鳴共好之旅」

這學期博雅書苑為同學所帶來的特色課程是「課.城市:走進士林與天母」,「天母」是士林的子分區,從榮陽隧道往東行,過「磺溪」即是天母地區,可以說跟學校僅一水之隔。天母舊名「三角埔」,早期為平埔族聚落,所以保有許多「番婆嶺」、「番婆厝」、「番井湧泉」等地名。關於天母的由來有一說是美軍路經天母,問當地人「此地是何處?」,當地人以台語對曰:「聽無」,而後音譯為天母。較可信的說法是日人曾在此建立一座祭祀天母為主神的「天母神社」,因而眾人習稱這塊區域「天母」。
50年代起,許多的外交官與駐台美軍進駐天母,例如中山北路上天母公園附近的「天母白屋」就是早先的美軍宿舍,外籍人士的移入促進了天母的商品交易活動,也形成許多販售舶來品的特色店家,即使到了現在,天母地區依然是台北美國學校與日僑學校的所在地,使得天母地區有著獨特的外國風情。
在洪紹洋老師的規劃下,除了天母社區發展與人文背景之外,我們還邀請了曾毓仁老師與陳其農老師帶我們進行天母磺溪流域的田野踏查。磺溪源自於陽明山,因為上游處產硫磺,溪水中常帶有硫磺味道而得名。磺溪也是陽明校區附近八仙圳灌溉系統重要的引水來源。兩位老師從磺溪的水文說起、一路分享了動植物生態圈、水仙信仰、到河川治理的議題。特別是探討除草清淤等工法對於整個河流生態系的影響。

台北由於地勢低窪易積水且排水困難。因此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提防的興建成為一個不得不的城市發展難題,例如在大稻埕課程中,雅玲老師與力航老師帶我們看見過去大稻埕緊鄰淡水河許多水渠道交錯的樣貌,在街屋的後方就有許多小碼頭與水道方便商家船隻停靠、裝卸貨物。一直到河道逐漸淤積,昔日碼頭與水道才逐漸消失在居民的生活中。
在天母地區,磺溪也提供了先民灌溉與生活用水的需求。然而隨著人口增長與都市化,兩岸層層的水泥堤防也隔開了居民與河川之間的關係,在踏查的途中我們甚至遇到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磺溪的所在。在踏查的過程中,同學們起初觀察到的是磺溪從上游生意盎然的野溪段。在同學們繪製的磺溪生態地圖上,可以看見沿著磺溪悠遊棲息的白腹秧雞與斑文鳥,在河道旁緩步的臺灣斑龜及中華鱉。直到下游是怵目驚心的「三面光」(即河堤的正面、側面與底部皆使用混凝土覆蓋的工法)。如此劇烈變化的水文樣貌,讓同學們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同學在回饋中提到:「最讓我感到唏噓的是下游的景色,人工河道帶來的冷漠與生命力的消失,與上游的自然風貌形成強烈對比…這次踏查讓我心中五味雜陳,也啟發了我對環境保育議題的關注與思考。自然應是人類珍視與共存的伙伴,而非被犧牲的代價。」,讓我不禁想到老師們提到日本源兵衛川的故事,污染嚴重的源兵衛川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下,使得源兵衛川的三寶「螢火蟲」、「梅花藻」與「水大將」(意指玩水的小孩)再現,而重新成為居民遊覽、休憩的地方。這些環境教育的實例不禁給同學許多對於社區未來的想像,也期待藉由這門課程,同學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重新關注這些鄰近我們的溪流,一起為「城溪共好」的可能性努力。
 
  • 發布日期:114-03-01
  • 更新日期:114-03-04
  • 發布單位:博雅書苑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