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專欄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啟動心靈的對話 --- 王美鴻
「經典通識教育講座」課程自93學年起開授,迄今已10年20學期。每學期修課學生約200名,已將近4000名學生修習。隨著通識課程架構的調整,此門課的分類由「社會」、「公民進階」,到110學年列為「生命及品格教育」的基本素養類。
每學期邀請12名不同領域學者專家來校演講,分享他的專業新知。在列為「生命及品格教育」類後,亦請主講者述說的他心路歷程與人生經驗。每學期主講者的專業背景很多元,包含藝術、文學、建築、自然、社會、科技、醫學等,再加入新竹在地的竹塹學、原住民研究等。此外,也考量主講者任職單位的多元化,來自於國家級的研究單位、大專院校、及NGO/NPO組織。
學生的學習評量多元化。學習活動除了課前閱讀、現場聽講與提問之外,依據主題的內容設計「課前作業」與「課後作業」。以113學年第一學期為例,蕭瓊瑞教授主講的「楊英風創作的活水源頭」單元,學生需與光復校區的楊英風雕塑作品合影並撰寫觀看後心得的課前作業。鴻梅文創志業執行長「讓企業與在地文化成為永續的同行者」單元,學生亦需走出校園去拜訪鴻梅文創的據點。蘇文鈺學長分享他「逃避雖然可恥但是幸福」,學生事先閱讀蘇學長提供的背景資料,在課前提出兩個問題並說明為何提出此問題。在聽過國家文藝獎得主劉嵩「記錄即生活」的演講後,學生需發展一份「我也想拍攝一部紀錄片」的企劃案。學期末,學生撰寫至少1000字的「回顧與省思」,包含:1. 聽過一學期的演講之後,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動的五件事、五句話。請詳細說明為何印象深刻?為何感動於你? 2. 這學期的演講中,請統整分析、串連至少兩場演講的內容或主講者的內容、生平,說明他們的相同、相異,發展出一份你的觀察或心得報告。
學生對於作業的設計有正向的反應。有名學生說「每次演講的作業讓我從「聽講」進一步走向「互動」。課前需要查閱演講者的背景資料,讓我對講者有了初步認識;課後的反思作業則促使我重新審視演講中的重點內容並結合自己的見解,這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演講所傳遞的價值。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從被動接收知識轉為主動思考,對自己的學習歷程有了更多的參與感與成就感。
作為這門課的主持老師,我很高興「經典通識教育講座」列為「生命與品格教育」類。主講者除了述說他的專業成果外,更分享了「如何成為現在的他」的生命故事後,演講現場頓時變得非常溫馨,學生也與主講者有深入且溫暖的對話。這是一名學生的回饋「我對這門課程的感受可以用「收穫滿滿」來形容,每次講座都可以一窺不同行業專家的相關知識,也更了解藝術與文化的價值,甚至從講者的經歷中找到生活與學習的動力。我也發現,這門課更讓我在學術之外找到許多與自己價值觀契合的內容,這是其他課程中難以體驗到的。」
每學期邀請12名不同領域學者專家來校演講,分享他的專業新知。在列為「生命及品格教育」類後,亦請主講者述說的他心路歷程與人生經驗。每學期主講者的專業背景很多元,包含藝術、文學、建築、自然、社會、科技、醫學等,再加入新竹在地的竹塹學、原住民研究等。此外,也考量主講者任職單位的多元化,來自於國家級的研究單位、大專院校、及NGO/NPO組織。
學生的學習評量多元化。學習活動除了課前閱讀、現場聽講與提問之外,依據主題的內容設計「課前作業」與「課後作業」。以113學年第一學期為例,蕭瓊瑞教授主講的「楊英風創作的活水源頭」單元,學生需與光復校區的楊英風雕塑作品合影並撰寫觀看後心得的課前作業。鴻梅文創志業執行長「讓企業與在地文化成為永續的同行者」單元,學生亦需走出校園去拜訪鴻梅文創的據點。蘇文鈺學長分享他「逃避雖然可恥但是幸福」,學生事先閱讀蘇學長提供的背景資料,在課前提出兩個問題並說明為何提出此問題。在聽過國家文藝獎得主劉嵩「記錄即生活」的演講後,學生需發展一份「我也想拍攝一部紀錄片」的企劃案。學期末,學生撰寫至少1000字的「回顧與省思」,包含:1. 聽過一學期的演講之後,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動的五件事、五句話。請詳細說明為何印象深刻?為何感動於你? 2. 這學期的演講中,請統整分析、串連至少兩場演講的內容或主講者的內容、生平,說明他們的相同、相異,發展出一份你的觀察或心得報告。
學生對於作業的設計有正向的反應。有名學生說「每次演講的作業讓我從「聽講」進一步走向「互動」。課前需要查閱演講者的背景資料,讓我對講者有了初步認識;課後的反思作業則促使我重新審視演講中的重點內容並結合自己的見解,這讓我更深入地理解演講所傳遞的價值。這樣的學習方式,讓我從被動接收知識轉為主動思考,對自己的學習歷程有了更多的參與感與成就感。
作為這門課的主持老師,我很高興「經典通識教育講座」列為「生命與品格教育」類。主講者除了述說他的專業成果外,更分享了「如何成為現在的他」的生命故事後,演講現場頓時變得非常溫馨,學生也與主講者有深入且溫暖的對話。這是一名學生的回饋「我對這門課程的感受可以用「收穫滿滿」來形容,每次講座都可以一窺不同行業專家的相關知識,也更了解藝術與文化的價值,甚至從講者的經歷中找到生活與學習的動力。我也發現,這門課更讓我在學術之外找到許多與自己價值觀契合的內容,這是其他課程中難以體驗到的。」
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