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

博雅專欄

再讀赫塞的《玻璃珠遊戲》有感(一)--- 陳一平
近日心血來潮,從圖書館借出德國作家赫曼赫塞的《玻璃珠遊戲》(志文出版社 徐進夫譯本),距離我大學時代的初次閱讀,時光竟然已經悄然流逝40餘年。

很多深刻的文學作品,其實不是寫給20出頭的年輕人閱讀的。我大一的時候囫圇吞棗地啃完這部作品,可以說除了滿足一位文青的虛榮心之外,所獲甚微,遠遠不及赫塞的其他作品,如《車輪下》、《彷徨少年時》、《荒野之狼》那麼容易起共鳴。

在這兩次閱讀所間隔的40多年間,無論是我自己學經歷的歷練(經歷過博士養成教育,成爲大學教授,服務於博雅書苑等等),還是整個大時代的演進,特別是網際網路以及後來智慧型手機的崛起;社群媒體、短影音平台的風行;全世界大學功能角色的轉變;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形成與解體等等,都似乎成了我再次閱讀此書所須作好的行前訓練準備。

我不記得當年我花多少時間讀完《玻璃珠遊戲》,但這一次,雖然我也不曉得要花多久(因爲尚未讀完),但是我往往一個晚上只能前進1-2頁,或是一個段落讀完一週後,又再回去反覆品味。沿途實在有太多感觸,乃至捨不得將它讀完。

我所有的感觸幾乎都與博雅教育有關,我打算在此園地分幾次書寫來呈現這些閱讀心得,因此先在本文當中對《玻璃珠遊戲》的情節主題作簡短介紹。

《玻璃珠遊戲》描繪了一個未來的烏托邦世界,探討人類精神追求與現實責任之間的矛盾。故事的背景設定在卡斯達里,一個專屬於知識分子的自治社區,這裡的居民遠離世俗,專注於學術研究與精神修養。卡斯達里的核心活動是「玻璃珠遊戲」,一種融合音樂、數學、科學和藝術的智力遊戲,象徵著人類文化的極致與統一。

主人翁約瑟·克尼克自幼展現出卓越的才華,被選入卡斯達里接受精英教育。他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展現出對玻璃珠遊戲的天賦,最終被推選為玻璃珠遊戲的大師,達到了卡斯達里的最高地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克尼克開始對卡斯達里的封閉性和脫離現實的狀態感到不安。他認為,純粹追求精神與知識的生活忽視了對現實世界的責任。

克尼克最終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辭去大師之位,離開卡斯達里,回到世俗世界,試圖將自己的智慧和修養應用於現實生活,為社會做出貢獻。他的選擇象徵著對精神理想和社會責任的平衡追求。然而,這個嘗試以悲劇結束——他在教導一位學生時意外溺水身亡。

《玻璃珠遊戲》探討了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衝突,並對精英文化、教育制度以及人類文明提出深刻反思。赫塞通過約瑟·克尼克的生命旅程,揭示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知識的積累,更在於將精神理想與現實行動相結合。這部作品既是對人類精神困境的探索,也對現代社會的文化與教育提出了警示,令人驚異的是:本書的核心提問固然呼應赫塞所處的二戰時代背景,也同樣適用於21世紀的今天。

 
  • 發布日期:114-04-09
  • 更新日期:114-04-09
  • 發布單位:博雅書苑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