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坡雜誌網路版
關懷服務
- 發布日期:114-03-26
- 更新日期:114-03-26
- 發布單位:公共關係組
不正常牙科教室

文/顏廷恩
圖/林嘉澍教授提供、秘書處
還記得上次看牙,醫師說什麼嗎?
圖/林嘉澍教授提供、秘書處
還記得上次看牙,醫師說什麼嗎?
你還記得上次坐上牙科診療椅時,牙醫師是怎麼開口的嗎?是親切問候,還是直接開始治療?許多人關心技術,卻忽略了診療體驗往往取決於醫病之間的互動。看牙不只是醫療技術,更是一場人與人的交流。
今天,我們不談艱深的牙科專業,而是探討牙科與人的連結。本篇文章訪問牙醫學系林嘉澍教授,帶我們思考牙醫師如何在人文關懷與技術之間找到平衡?
一般來說,我們到牙科診所見到牙醫師後,接下來就是向醫師詢問與討論自身的狀況,醫師聽完後針對提出的問題提供對應的處理方案。此環節可說是去看牙時必會經歷的經驗,聽起來似乎沒有特別的地方。那麼牙醫師面對我們時,又有什麼樣的視角呢?目前任教於牙醫學院,同時也曾經是執業牙醫師的林嘉澍老師,分享了他在行醫時觀察到的日常點滴。
學生在醫學中心見實習時,較少與病人直接發生衝突,但在社區診所,牙醫師與病人的摩擦卻時有耳聞,而關鍵往往在於溝通不足。
林老師分享,診所病患眾多,每位病人的需求不同,牙醫師需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他常看到家長急忙帶孩子來檢查,一邊焦慮地詢問:「檢查沒問題齁?我要帶孩子回安親班了!」或「我們要趕快回家,我弄完晚餐後還要回公司加班!」
這種情況下,家長本身就處於高壓狀態,說話急促,如果醫師無法有效溝通,雙方很可能產生摩擦。林老師表示:「醫療工作本質上是一場人與人的交流,懂得如何溝通,是牙醫師不可或缺的技能。」從最基本的「打招呼」開始,一句親切的問候,不僅讓患者感受到尊重,也能緩解緊張情緒,讓治療更順利。
很多人最怕的往往不是疼痛,而是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舉例來說,有病人曾因蛀牙拖了好長時間不敢就診,並不是因為怕痛,而是因為之前看診時,醫師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操作,病人全身僵硬,手不自覺地攥成拳,心裡充滿未知與不安。
這次換了一位醫師,醫師打完招呼後,溫和地說:「這顆牙有點狀況,但不用擔心,我們會循序進行,剛開始的處理不會痛,不舒服隨時舉手。」這句話讓病人鬆了一口氣,終於不那麼緊張了。
這才發現,真正讓他害怕的不是疼痛,而是對過程的未知感。當醫師多花幾分鐘解釋,治療體驗就完全不同。
「這背後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人情義理。」林老師在他的「行為牙醫學」課堂上向學生分享,「如果牙醫師連這一點(打招呼)都不能掌握,就只會叫病人張開嘴巴,那麼這樣的牙醫師,很快就會被半導體取代,被機器人取代。
所以,先成為一個懂得與人交流、關注患者整體狀況的牙醫師,把這個人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然後再去關注他的牙齒,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林老師補充道。
不正常牙科教室
談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說是啊,醫師要跟病人打招呼,建立和諧的關係與醫病溝通,這當然不可或缺,但這些事應該不需要上課吧?平時講一講大家就知道了呀?
當牙醫與患者寒暄幾句,比如「伯伯,今天雨下得這麼大,您怎麼來的?」或「坐捷運來嗎?在公館站轉車嗎?」看似只是拉近距離的閒聊,其實背後蘊含著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核心。
由林老師開設的「不正常牙科教室」裡面的一系列課程,包含「行為牙醫學」與「情緒神經科學」,這些課程讓從事臨床醫療與照顧的學生學會如何透過簡單的對話,快速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並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找到臨床診斷的線索。
舉例來說,一位能自行騎車到診所的長輩,透露了他良好的記憶力、方向感以及體能狀況。而另一位進來後需要家屬陪同,對醫師的提問只是一味點頭或簡單重複「好、好、好」的長輩,可能暗示了認知功能或專注力的問題。這些互動的細節,往往比病歷上的文字來得真實且即時,為牙醫師提供了第一手的判斷依據。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觀察不停留在「猜測」層面,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當牙醫以輕鬆的聊天方式詢問長輩的來診過程,患者的回答透露他的認知狀況,也讓牙醫能更自然地建立信任感,減少治療中的緊張感。過去,這樣的能力往往靠實習時觀察前輩如何與患者互動,林老師提到。
如今,透過「不正常牙科教室」專業課程,這些技巧能被系統化地教授,幫助牙醫學生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深層意義。
為了讓同學再進入醫院學習前能更具體地感受在診間裡,牙醫師如何與形形色色病患互動,林老師也搭配課程,設計了電子遊戲–讓同學從遊戲對話更深刻地體會與「人」互動的重要性。
當技術遇上人心
在高齡化社會,我們已經知道牙醫師需擁有技術,但懂得用語言拉近與患者的距離已成為另一件重要的事。對許多長輩而言,熟悉的台語、客家語或其他母語,能讓他們在診療時感到安心。
然而,許多年輕同學對這些語言並不熟悉,導致診間溝通不容易「接地氣」。如果牙醫學院能開設醫用台語或其他地方語言的課程,年輕牙醫師就可以用長輩習慣的方式對話。
試想,當醫師用流暢的台語輕鬆地問:「阿伯,哩呷飽未?」(伯伯,你吃飯了嗎?)這麼問可更拉近與長輩的距離,診療變得更自然。醫療應該是一次充滿理解與信任的互動,而語言正是其中一個關鍵。對於一些特需患者,比如失智症長輩或有特殊需求的孩童,牙醫師要懂專業,還得會觀察、會傾聽,知道怎麼用最合適的方式跟他們互動。
而像居家治療服務,也是現在牙醫師需要面對的新挑戰,不單是「去家裡看看」,攜帶完整設備,駕駛醫療巡迴車深入偏鄉,才可以幫助需要的人。
若要讓醫病關係和諧地運轉,牙醫師的訓練中,不僅強調單方向地對病患說明解釋,更需要懂得「聽」患者說話。比如,一位長輩可能因為要接孫子上下學,根本無法配合密集的治療計畫。這時候,牙醫師的角色除了是治療者,也要能跟患者一起找到最適合的選擇,不是只有按「標準流程」走。
未來的牙醫教育,林老師覺得可以再多點選擇性,像是培養能研發醫療新科技的「牙醫師工程師」,或是更專注臨床、深耕人際關係的「人文牙醫師」,無論走哪條路,最重要的是讓每位牙醫師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技術與人情味之間,讓求醫者感受到專業之外的溫暖,這才是高齡化社會真正需要的牙醫師。
今天,我們不談艱深的牙科專業,而是探討牙科與人的連結。本篇文章訪問牙醫學系林嘉澍教授,帶我們思考牙醫師如何在人文關懷與技術之間找到平衡?
一般來說,我們到牙科診所見到牙醫師後,接下來就是向醫師詢問與討論自身的狀況,醫師聽完後針對提出的問題提供對應的處理方案。此環節可說是去看牙時必會經歷的經驗,聽起來似乎沒有特別的地方。那麼牙醫師面對我們時,又有什麼樣的視角呢?目前任教於牙醫學院,同時也曾經是執業牙醫師的林嘉澍老師,分享了他在行醫時觀察到的日常點滴。
學生在醫學中心見實習時,較少與病人直接發生衝突,但在社區診所,牙醫師與病人的摩擦卻時有耳聞,而關鍵往往在於溝通不足。
林老師分享,診所病患眾多,每位病人的需求不同,牙醫師需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他常看到家長急忙帶孩子來檢查,一邊焦慮地詢問:「檢查沒問題齁?我要帶孩子回安親班了!」或「我們要趕快回家,我弄完晚餐後還要回公司加班!」
這種情況下,家長本身就處於高壓狀態,說話急促,如果醫師無法有效溝通,雙方很可能產生摩擦。林老師表示:「醫療工作本質上是一場人與人的交流,懂得如何溝通,是牙醫師不可或缺的技能。」從最基本的「打招呼」開始,一句親切的問候,不僅讓患者感受到尊重,也能緩解緊張情緒,讓治療更順利。
很多人最怕的往往不是疼痛,而是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舉例來說,有病人曾因蛀牙拖了好長時間不敢就診,並不是因為怕痛,而是因為之前看診時,醫師沒說幾句話就開始操作,病人全身僵硬,手不自覺地攥成拳,心裡充滿未知與不安。
這次換了一位醫師,醫師打完招呼後,溫和地說:「這顆牙有點狀況,但不用擔心,我們會循序進行,剛開始的處理不會痛,不舒服隨時舉手。」這句話讓病人鬆了一口氣,終於不那麼緊張了。
這才發現,真正讓他害怕的不是疼痛,而是對過程的未知感。當醫師多花幾分鐘解釋,治療體驗就完全不同。
「這背後是一個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人情義理。」林老師在他的「行為牙醫學」課堂上向學生分享,「如果牙醫師連這一點(打招呼)都不能掌握,就只會叫病人張開嘴巴,那麼這樣的牙醫師,很快就會被半導體取代,被機器人取代。
所以,先成為一個懂得與人交流、關注患者整體狀況的牙醫師,把這個人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然後再去關注他的牙齒,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林老師補充道。
不正常牙科教室
談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說是啊,醫師要跟病人打招呼,建立和諧的關係與醫病溝通,這當然不可或缺,但這些事應該不需要上課吧?平時講一講大家就知道了呀?
當牙醫與患者寒暄幾句,比如「伯伯,今天雨下得這麼大,您怎麼來的?」或「坐捷運來嗎?在公館站轉車嗎?」看似只是拉近距離的閒聊,其實背後蘊含著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核心。
由林老師開設的「不正常牙科教室」裡面的一系列課程,包含「行為牙醫學」與「情緒神經科學」,這些課程讓從事臨床醫療與照顧的學生學會如何透過簡單的對話,快速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並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找到臨床診斷的線索。
舉例來說,一位能自行騎車到診所的長輩,透露了他良好的記憶力、方向感以及體能狀況。而另一位進來後需要家屬陪同,對醫師的提問只是一味點頭或簡單重複「好、好、好」的長輩,可能暗示了認知功能或專注力的問題。這些互動的細節,往往比病歷上的文字來得真實且即時,為牙醫師提供了第一手的判斷依據。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觀察不停留在「猜測」層面,而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當牙醫以輕鬆的聊天方式詢問長輩的來診過程,患者的回答透露他的認知狀況,也讓牙醫能更自然地建立信任感,減少治療中的緊張感。過去,這樣的能力往往靠實習時觀察前輩如何與患者互動,林老師提到。
如今,透過「不正常牙科教室」專業課程,這些技巧能被系統化地教授,幫助牙醫學生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深層意義。
為了讓同學再進入醫院學習前能更具體地感受在診間裡,牙醫師如何與形形色色病患互動,林老師也搭配課程,設計了電子遊戲–讓同學從遊戲對話更深刻地體會與「人」互動的重要性。
當技術遇上人心
在高齡化社會,我們已經知道牙醫師需擁有技術,但懂得用語言拉近與患者的距離已成為另一件重要的事。對許多長輩而言,熟悉的台語、客家語或其他母語,能讓他們在診療時感到安心。
然而,許多年輕同學對這些語言並不熟悉,導致診間溝通不容易「接地氣」。如果牙醫學院能開設醫用台語或其他地方語言的課程,年輕牙醫師就可以用長輩習慣的方式對話。
試想,當醫師用流暢的台語輕鬆地問:「阿伯,哩呷飽未?」(伯伯,你吃飯了嗎?)這麼問可更拉近與長輩的距離,診療變得更自然。醫療應該是一次充滿理解與信任的互動,而語言正是其中一個關鍵。對於一些特需患者,比如失智症長輩或有特殊需求的孩童,牙醫師要懂專業,還得會觀察、會傾聽,知道怎麼用最合適的方式跟他們互動。
而像居家治療服務,也是現在牙醫師需要面對的新挑戰,不單是「去家裡看看」,攜帶完整設備,駕駛醫療巡迴車深入偏鄉,才可以幫助需要的人。
若要讓醫病關係和諧地運轉,牙醫師的訓練中,不僅強調單方向地對病患說明解釋,更需要懂得「聽」患者說話。比如,一位長輩可能因為要接孫子上下學,根本無法配合密集的治療計畫。這時候,牙醫師的角色除了是治療者,也要能跟患者一起找到最適合的選擇,不是只有按「標準流程」走。
未來的牙醫教育,林老師覺得可以再多點選擇性,像是培養能研發醫療新科技的「牙醫師工程師」,或是更專注臨床、深耕人際關係的「人文牙醫師」,無論走哪條路,最重要的是讓每位牙醫師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技術與人情味之間,讓求醫者感受到專業之外的溫暖,這才是高齡化社會真正需要的牙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