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神農坡雜誌網路版

  • 參與共好

  • 發布日期:114-03-26
  • 更新日期:114-03-26
  • 發布單位:公共關係組
缺水不缺解方
續水團隊成員
文/顏廷恩
圖/續水團隊提供、秘書處



台灣的雨水都去哪裡了?
台灣的年均降雨量高於世界許多地區,卻仍時常面臨缺水危機。河川短促、地勢陡峭,讓大量雨水迅速流入大海,再加上水庫淤積、降雨分布不均,豐水期存不住水,枯水期又供應不足。

2021 年的百年大旱,更是將問題推向極限。當時,農業灌溉受影響,民生用水吃緊,連仰賴超純水的半導體產業也面臨減產風險,影響全球供應鏈。

政府緊急動用分區供水、跨區調度、海水淡化與再生水,雖然暫時紓解缺水壓力,但面對氣候變遷,台灣水資源管理更面臨嚴峻挑戰。

當水源短缺時,農業、民生與科技產業只能競爭有限的水資源,但如果創造新水源不易,是否有更聰明的方式來管理現有水資源?

帶著這樣的疑問,一群學生決定不只是關心,而是親自動手找解方。他們鎖定科技產業的用水模式,思考如何透過創新策略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他們相信,透過更靈活的管理方式,產業發展與水資源永續不必是對立的選擇,而是能夠共存的未來。


水權轉換,永續用水新解方
「續水 – 我們賣永續的水」,團隊由百川學程電機工程核心陳佳萱同學,百川學程分子醫學核心楊秉寰同學,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李品澤同學共同組成。

續水團隊針對台灣科技業的高耗水問題,提出創新的水資源管理方案,另外在2023未來創業人計畫Young Entrepreneur of the Future (YEF)、陽明交大創新創業競賽與清華創業日決賽皆獲得首獎的殊榮。

核心概念是「水權轉換」,透過雨水收集與調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續水團隊的做法是在A 點(如露營地或社區)使用儲水裝置蓄存雨水,供應當地使用,減少對水庫的依賴,進而讓原本供應給 A 點的水量能夠重新調配,提供給高耗水的半導體產業。

儲水裝置就像一組放大版的樂高積木,可以自由拼接、靈活擴展,根據需求組成 8 格、16 格,甚至更大規模的儲水系統。它的結構由方格狀支架搭建,外層覆蓋防水布與透水布,可有效蓄水,同時進行初步過濾,確保水質。安裝方式也簡單,先把方格堆疊好,固定結構後鋪上防水層,雨水一旦流入,就能牢牢鎖住,不會四處滲漏。

需要用水時,直接接上 USB 供電的小型泵浦就可抽水。這款裝置已在大安森林公園試驗過,結構穩固,人員與機具也能在其上行走。這種設計能提升整體用水效率,同時減少對地下水的抽取,實現更永續的水資源運用。

目前,團隊已經訪談超過百家露營場地與社區發展協會,並獲得合作意願,同時透過數據分析模擬台灣各地的降雨狀況,團隊也在校內綜合一館與工程五館之間的草地下建立場域測試的儲水裝置,進行實地測試,希望將這套商業模式推廣應用,為台灣水資源管理帶來新的解方。


畫藍圖容易,落地不容易
在創立這個項目的過程中,續水團隊並非只停留在構想階段,而是親身經歷各種挑戰,克服難題,才讓計畫真正落地實踐。「一開始在討論時,規劃得超完美,什麼時候做什麼,Timeline都畫好了!」品澤回憶道,「但真的要建置水庫的時候,就剩我們三位成員…」當要實際施工時,難度瞬間攀升。

最棘手的是場地丈量,專業工程團隊報價太高,學生團隊預算根本負擔不起,最後品澤直接自學上陣,從高雄特地趕來,拿著露營釘子、捲尺自己放樣,「這塊地我們就這樣圈起來了!」

「我們的預算相當有限……」佳萱苦笑。團隊的經費主要來自過去競賽的獎金,資源不多,但仍需要購買模組化儲水裝置。

當廠商報價出來時,大家都感到壓力不小,於是決定採取策略性的談判方式。

品澤負責從技術與成本角度提出各種疑問,詳細詢問報價的細節,而佳萱則在旁協調,確保溝通順暢:「不好意思,我們只是希望更了解價格的組成……」經過多輪討論,廠商最終調整報價,讓團隊成功降低 46% 的成本,獲得更合適的價格。

當續水團隊首次介紹「水權轉換」概念時,經常被質疑:「這不就是水庫嗎?」「台灣不是已經在做了?」然而,當他們闡述完整個策略後,原本懷疑的人往往開始點頭:「這其實很聰明!」

「台灣的年均降雨量是全球的 2.5 倍,但60% 的雨水流入大海,22% 蒸發,能存下來的少之又少。」佳萱解釋。而目前的解方也有極限,再生水回收率已達 95%,提升空間有限;海水淡化則成本高昂,每處理 1 噸水約需 2~4 度電,並非最佳選擇。

「所以我們的策略不同,不建水庫、不投入大錢,而是重新分配水資源。」秉寰說道。「像露營地、社區本來用水量低,讓他們收集雨水自用,就能把省下的水轉供科技產業。」

這套模式不需新管線、無須大規模投資,僅透過水權協商,就能讓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當團隊清楚說明後,許多專家與企業代表開始認同:「這確實更有效率!」創新,有時不一定來自新技術,而是來自換個角度思考舊問題,這正是「水權轉換」的價值所在。


續水團隊的前進力量
續水團隊的核心精神來自於他們獨特的隊名「嘿疲 YOLO乳」。這個有趣的名稱蘊含著團隊的態度,雖然過程辛苦,仍然享受其中的樂趣,帶著快樂與熱情迎接挑戰。

他們相信,即使再累,這趟旅程依然值得。團隊運作上沒有傳統的階層分工,而是根據每個人的時間與能力,自主承擔任務,確保每項工作都能順利推進。這

種靈活的合作模式讓成員能夠全心投入,彼此扶持,遇到困難時一起想辦法,讓專案在挑戰與歡笑中持續向前。


傳承與未來展望
續水的成長離不開許多貴人的支持,從學界到產業,他們一路提供指導與資源。

來自陽明交大Global MBA的助理教授楊志偉、副總務長楊黎熙、技正葉武宗與技正蔡昇哲,幫助團隊落地測試並推動儲水裝置建置;中部科學園區副局長施文芳,與台灣自來水公司總經理李丁來則為團隊提供水權轉換的關鍵建議;時代基金會與業師詹千慧透過創業人才孵育計畫——未來創業人(YEF)協助團隊釐清策略方向。正因有這些人的幫助,續水才能從概念走向現實,真正影響產業與社會。

隨著團隊成員即將畢業,續水專案未來將由其他團隊接手,團隊成員則提供技術與資源,期待這項計畫能在更多場域實現。

對團隊來說,續水的核心價值不在於品牌,而是這套方法能否真正改變台灣的水資源管理方式。「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包括水權轉換的流程、法規考量與交換模式,未來即使不是我們執行,這套模式依然可以被複製、優化與落地。」品澤表示。

秉寰認為,「或許未來大家不會記得續水這個名字,但如果水權轉換成為被廣泛接受的解方,那我們的目標就已經達成了。」

佳萱則希望,續水能讓大家理解未雨綢繆的重要性,當下次乾旱來臨時,台灣能有更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機制,而不再陷入水荒危機。

在團隊眼中,續水是一顆種子,等待水資源政策與社會關注度提升後,發展出更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