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神農坡雜誌網路版

  • 社會正義

  • 發布日期:114-03-26
  • 更新日期:114-03-26
  • 發布單位:公共關係組
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
陳嘉新教授
文/特約記者邱怡瑄
圖/秘書處



我們並沒有不同
生而為人,或多或少都曾面臨讓自己糾結或困擾的情緒,可能身邊有些人幽微點,有些人外顯些,甚至情緒困擾程度再強烈的,就會出現像是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等等,這些一般則統稱為「精神官能症」。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陳嘉新教授書寫出版《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記錄自己從醫學生踏入精神科醫生的過程,藉由跟病人互動的過程,也幫助自己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養成。

他說:感謝那些曾照顧過的病人,因為如果沒有這些病人,將無法成為更好的醫生,希望過去那些病人都能過得好。

書名「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源自陳嘉新老師在25歲任職精神科住院醫師時的體悟:「我們一般人跟那些患者其實只是程度上的差異,並不是本質上的差異」,而這樣的體認,對他最大的影響在於「正視自己作為人的一般性,並且以對稱的態度審視患者和自己。」

患者和自己僅是同一條光譜上的不同點,而非類別上的相異或差距。進而在治療的意義上,與其提出解方,更相近的是陪伴病患走過這段療癒與再生歷程,「倘若有幸,患者和醫者都能夠同受療癒」。

陳嘉新老師補充:「時至今日,我依然相信醫者與患者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要願意聆聽、體會與理解,醫者便能夠在患者身上看見自己的片斷倒影。」


第一天上工與地下室裡的病歷表
善以細膩筆調描述過程細節的陳嘉新老師,寫下了讓他無法忘掉醫師生涯的第一天,以及病歷表全面電子化前的手寫文字符碼時代,而存放病歷的病歷室也像是被時間魔法凝固住的空間。

第一天看診的菜鳥醫師,一個早上就看了四、五十個病人,精實忙亂地連午餐都沒吃又趕往下個任務;當天晚上值班還遇上憂鬱症想自殺病人的急診,跟著學長與病人在深夜會談到天色將明,隔日才想到自己竟然連回到座位坐下來的時間都沒有,便度過了他的第一天上班。

看完陳嘉新老師的菜鳥醫生第一天,相信許多人也會不禁回憶起自己初出社會的第一天,在忙亂中度過,也會同他一樣在多年後心裡想著「是阿,怎麼忘得掉那一天!」

書中關於病歷的形容,則讓人印象深刻。他說由於病歷是手寫的,可能會有污漬或不通的語句,「閱讀病歷就是一連串的解讀嘗試」,透過這些記錄去拼湊、判讀病人過往的病史,也去思考之前不同醫師們的醫囑為何這樣判斷。還有病歷外的文字註記,閱讀下來,就像是「透過幾副或幾十副有色眼鏡」去理解這個病人的生命歷程與過往的人生故事那般,雖然無法全面性的了解,但也已經是相對現實中最好的選擇。

有些醫師在病歷的邊上記錄下與病況無關的生活瑣事,如娶了媳婦或生了孫子,這些記錄與寒暄對話似乎成為醫師跟病人之間在醫病關係外,另外一種有溫度的存在。


從臨床現場轉身
身為精神科醫師,總會遭遇勉力去拯救病人生命卻未成或病人反覆自殘。面對這樣的挫折,醫者如何釋懷?

陳嘉新老師說,在精神科中,病患的治療是長期抗戰的過程,可能療程許久未見起色的情況所在多有,因此必須修改自己無所不能的想像,畢竟醫者也不是神,當醫師治不好病人時,還可以做什麼。精神科醫師必須去想,病者起因為何,去了解背後更大的問題,然而醫療很有限,只能做一小部分。

陳嘉新老師說,在住院醫師訓練中學到的最大的功課是「聆聽」,他因此產生了和患者的連結,也讓他從中得到自我的養成,這是雙向的過程,然而也是這個階段,接觸了社會學,觸發後來的轉向投入社會學研究的遠因之一。

回顧精神科住院醫師的四年訓練,當年陳嘉新老師並沒有在第四年的專科考試上一次通過,反而因為需等待第二次重考,轉準備進修研究所投入精神醫學史領域,改變他後續的人生選擇。

這本書的尾聲停留在住院醫生訓練階段的結束,讀者也像是跟著陳嘉新老師走過一遭,對於未來「還可以怎麼樣」,繼續探索著。

書中沒有寫到的部分是後來陳嘉新老師在陽光海岸的卡夫卡醫院任職、出國讀社會學博士、回台後回鍋當精神科醫生,再轉到學界來到陽明交大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嘉新老師從精神醫學史的研究跨足社會學領域,意識到許多議題其實橫跨不同領域,也從日常去思考科學知識背後的邊界。

例如他曾因孩子的出生,在月子中心看到嬰兒床邊號稱可以刺激腦部發展的「黑白圖卡」,促發他去研究黑白圖卡與嬰兒腦神經發展的關連,以及在國內月子中心廣為流傳的知識,其來源依據為何。如同這樣的科學與社會的知識研究,其實皆已彼此跨界,沒有邊界的不斷叩問與追索,而這也是陳嘉新老師持續探索未知的動力。


期待陽光海岸之書
打開陳嘉新老師研究室的門之前,心情略為忐忑,想著該是怎樣的智慧心靈,寫下《每個人都是精神官能症──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成長筆記》,這樣一部人生回顧之書,也是一本職場養成之作。雖然陳嘉新老師說,這本書的書寫與出版,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與偶然。

但大學時期即參與台大現代詩文學社,也曾擔任社長,是別人眼中的文青,寫詩也寫散文,書寫對他而言本已是日常。

然而作為「前」精神科醫生,新科「作家」的陳嘉新老師,藉由本書寫出了許多關於人生的困頓跟思索,讓不僅從事醫學工作的讀者,甚至其他領域的朋友,也能從中得到省思。

詢問陳老師是否已有下一本書的題材?他笑笑回,應該會是這本書裡所提及,那一片陽光海岸的海邊卡夫卡醫院階段吧!我們且等且期待,在時間沉澱後,陳嘉新老師將鋪寫另一段人生故事。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