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信
挫折與韌性

(示意圖-Midjourney 生成)
人生是一段充滿挑戰和未知的旅程,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我們能夠選擇如何面對。
在臨床工作,我見證過病人的生死,然而,真正讓我對死亡產生深刻理解的,卻是我自己的經歷。年輕時,我曾歷經一場重病,這段經歷讓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在面對人生的挑戰時,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感悟。
這封信,我想與大家分享這段特殊經歷中的感悟,並談談我對挫折的看法。
重病帶來的醒悟
當時的我,正在美國念博士班,每天的生活幾乎都在研究室度過。然而有一天,我突然感到暈眩,被送往醫院檢查後才發現病情十分嚴重,要求我立即住院。醫師診斷是腸道內大出血導致貧血,因為是大範圍的潰瘍性大腸炎且持續性出血,情況一度危急。當下我面臨的不僅是學業能否繼續的問題,甚至關乎生命。
那段住院長達兩個多月的期間,對我和家人來說都充滿了壓力。我太太跟我一起在美國留學,除了要擔心課業、生活,同時還要掛心我的病情。當時,許多人建議我藉由信仰尋求心靈的寄託,我接觸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閱讀了《聖經》、《可蘭經》、《佛經》。這些宗教教義都很好,也給了我不少啟發。我甚至還嘗試練習氣功,好像也練到有點感應,但不知為何,始終無法真正皈依。
那段時間,我也不斷思索自己的生命價值,最終我意識到,真正支撐我走下去的,是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及過程中產生的自我實踐感。那時每天躺在病床上,我腦中反覆思考的,並不是我的病情,而是下一個實驗該怎麼繼續進行,未完成的研究如何推動。這或許聽起來有些荒誕,但正是這種對研究工作的專注,成為了我內心的支柱,讓我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裡保持前行的動力。
這場重病,讓我從醫師變成病人,徹底改變了我對生命的看法。疾病讓我理解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常是無法掌控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
從汲取者到奉獻者
不久前,幾位過去認識的罕病基金會病友及家屬們來學校找我。這個基金會主要幫助患有「脊柱裂」的病人及其家庭長期的復健與生活協助,我在擔任衛生局長時曾一起與他們打拼,期望社會能友善接納這些病友。脊柱裂是一種先天性神經管缺陷,會導致胎兒的脊柱和脊髓未完全閉合,部分脊髓外露或突出。這種狀況會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感覺功能,甚至排泄控制,但智能完全無損。雖然這些患者的症狀從外表不易察覺,但他們自小便需面對許多醫療挑戰,包括手術、復健,甚至長期醫療照護。
其中一位,來看我的孩子,她從小就聰明伶俐,但因為疾病的缺陷,非常害怕月經來時無法及時去廁所,直到基金會積極協助為她爭取權利,最終她就讀的高中才特地在教室旁改建了一間無障礙廁所。然而,她告訴我,比起其他病友自己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她提到,在高三時,發現一位學妹患有相同疾病,症狀甚至比她更嚴重,卻未能得到妥善的照顧。這讓她深刻體會到,還有許多人像她一樣面臨疾病卻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也因此,她決定大學選擇醫療相關領域,希望能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人。在這段經歷中,這個孩子不僅看到了自己需要被幫助的部分,更看到了其他和她一樣需要幫助的人的需求。
這段故事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鳴。我曾遊走於生死邊緣,親身體會過病痛中的無助。儘管我是醫師,但有些痛點只有身為病人才能真正理解。經歷過這些後,我深刻感悟到,支撐人活下去的「韌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面對困難與挫折中逐步培養出來的。就像那位基金會的孩子一樣,面對病痛的打擊,她不僅沒有放棄,反而察覺到他人的需求,並決心為了和她一樣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努力。
千錘百鍊方成鋼
近期,由 Elon Musk 創立的 SpaceX 旗下新型火箭 Starship 第五次試飛成功返回地球,創下人類太空探索的新紀錄。然而,這樣的成就並非一蹴而就。自2002年創辦 SpaceX 以來,Musk 經歷多次挫折,2008 年發射第一枚自製火箭後,歷經無數失敗,才逐步達成今天前所未見的火箭回收技術。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學校由吳宗信教授於2012年創立的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也秉持著不畏失敗的精神,自2008年起便致力於火箭的研發與試射。除了火箭系統非常複雜以外,火箭發射成本高昂,且充滿不確定性,每一次失敗都是對資金與團隊士氣的極大挑戰。即便如此,我們並未放棄,經過數十次的失敗與改進,終於在2022年七月於台灣成功發射全世界第一枚具導控能力的混合式火箭火箭,並實現了飛行中的數據傳輸與火箭回收,為學校在太空探索領域寫下了新的里程碑。
事實上,挫敗使人成長的道理恐怕也是大自然的法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品嚐過台南的鹽地小番茄?台南的鹽地土壤不適合大多數農作物生長,一般來說,鹽地環境會讓番茄的發育變得緩慢。然而,正因為栽培條件嚴苛,這些鹽地小番茄擁有不同於一般番茄的厚實回甘口感,彷彿經歷過風雨洗禮後的回甘,其茄紅素含量更是一般番茄的兩倍。我想,這正是大自然給我們的一堂課。
願我們都能在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前進的力量。

(內容由林奇宏校長口述,國際宣傳辦公室陳延昇採訪,賴嬿阡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