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公開信

「實習」是什麼?
「實習」是什麼?

當有機會和同學們聊天,我常問同學們: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是拿到一紙學位文憑,還是準備好迎接真實社會的挑戰?

在我看來,教育當然不只在於校園內的學習,更是幫助學生從課堂走向現實,並在未知中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而「實習」就是打開這道門的一把鑰匙。

從師徒制到實習教育
教育的演進,從古代師徒制到現代的集中式教學,知識傳遞變得更為系統化。然而,隨著知識和技術的爆炸性發展加上「人工智能」導入的「自主學習」模式,目前教育制度開始暴露出一個問題:「課堂上學到的,還能用多久?」

醫學領域的教育規劃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在醫學系中,學生需要經歷見習、實習,再到PGY訓練(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即不分科住院醫師),這是一個從「只觀察」到「親手實踐」再到「獨立承擔」的過程。見習時,他們只是站在一旁學習;實習時,在主治醫師的監督下進行操作;而當他們進入 PGY 階段,則必須獨立診斷與處理病患,承擔真正的醫療責任。

我曾聽過一名年輕的不分科住院醫師的故事。他永遠記得自己的「人生第一刀」。

某天凌晨,急診室電話響起,一名車禍傷者腹部大出血,情況危急,必須立即手術。他匆忙進入手術室,手心冒汗,心跳加速。資深的主治醫師將手術刀遞給他,語氣沉穩地說:「這是你的刀。」這不是他第一次站上手術台,但這次沒有人會再指導他該怎麼做。那一刻,他知道,這不只是技術考驗,更是責任的開始。他深吸一口氣,回想課堂所學,顫抖著落刀,一步步完成手術。當病患順利被推回加護病房,他脫下沾滿血與汗的手術衣,深吐幾口氣,才真正體會到,從學生到醫師,真正的轉變不是技術,而是能否獨立思考、承擔決策的重擔。

這是醫學系實習的真正意義——從學習,到獨立思考,再到承擔責任。

但這樣的教育模式不該只存在於醫學,每個領域都需要類似的見實習機會,讓學生懂得將課堂知識融入現實場域,並在實務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持續進修與成長。

實習不是便宜勞工
有人批評,實習生是企業的「便宜勞工」,學生進入公司,拿不到與正職員工相稱的薪資。

但是,我認為真正的實習,應該是一個雙向的學習機會。如果企業只是將實習生視為廉價勞動力,而不願意提供指導與養成,這樣的實習對學生毫無價值,對企業而言也只是短視近利。

好的企業會為實習生設計有系統的培訓計畫,提供專案參與機會,甚至讓學生輪調不同職能,學習如何在多變的環境中思考與應變。而企業也可以在培訓中發現運營的不足之處,加以改善,或是藉此培育優秀人才,壯大人才庫。
小標:實習不是提早就業

另一種迷思是「實習=提早就業」。但是,實習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提前上工」,而是可以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整理脈絡、去蕪存菁;在職場中探索自己的定位,並累積經驗與人脈。

許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才發現,自己對某個領域的想像與現實有所落差,或者意識到自己更適合不同的職業發展路線。這種探索與調整,才是實習真正的價值。如果把實習單純視為「找工作」,學生只會關注企業是否會錄取自己,而忽略了學習的本質。

我還聽過一個真實案例,有位朋友安排兒子到飯店實習。大學生第一天上班時,卻被安排去當「趴車小弟」。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門口接過車鑰匙,恭敬地幫客人停車。

他備感挫折,認為這樣的工作毫無意義,而且感到非常卑微。熬到三個月後,父親的朋友也就是飯店董事長特別招見找他談話:「你覺得趴車小弟的工作,只是幫客人停車嗎?」董事長提醒大學生,這份工作真正的價值在於觀察客人、學習服務細節,以及如何讓顧客感受到尊榮體驗。從那天起,他開始主動與客人互動,觀察需求,甚至提前準備服務細節。最後,他從趴車小弟一路做起,到洗衣房、餐廳、房務管理部門等一路歷練,這些扎實的訓練也成為他畢業後進入飯店管理的重要實戰基礎。

這告訴我們,實習的價值不在於工作內容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從中學習、找到問題,並進一步提升自己。

實習是為學生提供反思與學習動力
實習,不只是把學生送進企業,也不只是企業單方面提供機會。真正成功的實習,是讓學生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帶著疑問回到學校進修,然後再帶著更深的理解回到企業,發揮更大的價值。

其實有許多企業會發現,當學生經過一兩次實習後,他們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加成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而對學生來說,真正的收穫不只是履歷上的一行經歷,而是對未來更清晰的認知與更深刻的成長。

就如同孔子所提出的「學而思,思而學」,實習讓「學習」與「思考」成為一個循環。

產學如何共創三贏?
在陽明交大,我們不斷思考如何將實習教育提升到新高度。讓實習不只是短暫的職場體驗,更應該是教育與產業共同創新的平台。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陽明交大於2021年成立全台首所「產學創新研究學院」,成為推動「產學共創」的重要里程碑。2024年,學院培育出全國第一位產創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專注於提升IC產品可靠度,結合學術理論與產業需求,透過在學期間參與多項產學合作專案,深入企業發掘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案,其研究成果大幅提升IC產品市場競爭力,也展現了產學共創的深遠價值。

這種「共創」,不是單純地把資源整合,而是共同產出有價值的新成果。學校提供創新的知識與技術,企業提供真實的場域與需求,雙方在合作中創造出遠超過原本預期的價值。

「實習」讓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真實世界,進行反思。就像那位不分科住院醫師,接過人生第一刀的那刻,他意識到自己不再只是接收知識的學生,而是真正肩負起醫師使命,學習也不會因此結束,而是另個成長的開始。
願我們都能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成長茁壯。 

 
簽名檔
(內容由林奇宏校長口述,國際宣傳辦公室陳延昇採訪,賴嬿阡撰稿。)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