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專欄

  • 發布日期:113-08-27
串起童心回應歷史 六燃大煙囪的今昔
圖說11
隨著遠處傳來《給愛麗絲》的旋律,周遭的住戶紛紛走出家門,拎著大包小包,在大煙囪佇立的街弄旁話家常。這是新竹建美路上每天的日常。六十公尺高的大煙囪是非常顯目地標,這裡是日治時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六燃)廣大腹地之一,專門合成二戰時期所需的異辛烷。其提供的生質能源,奠定了往後高科技產業扎根新竹的基石。原本具戰略功能的地景,經過時代演變,逐漸形成眷村聚落,直至2013年全數搬遷。期間不乏學者陸續投入關心,包括最早參與的中原大學趙家麟教授、陽明交大的賴雯淑教授。賴教授說,2015年一場趙家麟教授的演講激發她對這片土地未來的想像,也是從那時開始,交大團隊開啟六燃博物館計畫,從2018年至今六年多,持續透過多元的活動、展演與出版,將歷史的詮釋權交給真正生活於此的人,期望讓歷史建物透過社區的交流重獲新生。

為讓民眾更了解六燃廠歷史、建築特色與生態地景,廠房旁邊的六棟眷舍在簡易修繕後,成為保溫睦鄰駐站基地。除了六燃團隊持續以藝術介入的各種形式(音樂、劇場、展演、文件展等)、出版及影像紀錄為此保育工作留下記錄,整個計畫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地居民的參與,像是基地一角仿照眷村居民為生計而增設的雞舍裡,養著六隻母雞。曾有九旬老奶奶帶著孩子和孫兒們參觀時,細細說起從前的點點滴滴,串起跨世代的感情。附近餐飲店家也提供廚房剩食作為雞飼料,而六燃團隊則將母雞所產下的雞蛋回饋給店家,讓保溫睦鄰基地慢慢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曾經在六燃工作過的台籍員工王坤玉爺爺,至今仍記得當年的廠歌〈六燃之歌〉,這份珍貴的活歷史幸運地被現代技術保留下來,收錄在紀錄片《大煙囪我的家》之中。無獨有偶,新竹曙光女中的師生們自發地為六燃故事譜寫自創曲〈囪囪〉,顯示在地文化傳承已然在新生代的生命中發芽。

2010年7月,在新竹六燃大煙囪內發現約七百隻群集的保育類霜毛蝠,是真正的大煙囪「原住民」,這個發現讓六燃不但是具文化價值的歷史遺構,同時也成為生態保育中國家瀕危物種的重要棲地。霜毛蝠主要棲息在大煙囪內部和附近民宅鐵皮屋頂夾層內,每年清明節至中秋節期間,抵達產子育幼。透過「霜毛蝠生態教育空間」,除了結合駐站藝術家與各式活動、出版,也展示相關資料與研究論文,民眾經由參與生態保育、智慧科技等教育活動,進一步瞭解霜毛蝠的多樣面貌、生態習性以及所面臨的危機。霜毛蝠與六燃共生共存,也儼然成為大煙囪歷史的活傳奇。

六燃廠區所具有的獨特性,包含新竹工業與科技的起源、眷村遺構、二戰歷史、生態保育等,每一個歷史現場都有它特殊的紋理與脈絡,再加上「生博物館」的「生」具有生活、生態、生命、生產的多重意涵,本身是一個活生生的「活隱喻・活博物館」有機體,並沒有一個固定或既定的(fixed)定義,因此不易在其他地方重現。賴雯淑教授強調:「若『生博物館計畫』樹立了一項典範,建立居民的在地認同,當然最好,但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從一個歷史地景、建築的消失,我們學到了什麼、留下了什麼故事,或許是更重要的。」

近期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新竹六燃大煙囪》是以大煙囪作為故事的第一視角,記錄不同時代,從日治時期到後來的眷村,直到現在,由它來介紹曾經在裡面工作、生活的人們、動物……。

六燃是指日本人在臺灣蓋的第六座日本海軍燃料廠,透過歷史繪本出版計畫,用另一個方式在問:臺灣是誰?位於太平洋重要戰略地位上,她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些提問最終也指向:我們要如何治理六燃?亦即,我們希望六燃以何種方式跟我們的歷史、文化、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想望交織在一起?

《新竹六燃大煙囪》:press.nycu.edu.tw/web/product/product_in.jsp?sub_id=DM1691121117305&pd_id=PD1715906282574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