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專欄

  • 發布日期:114-06-23
如何衡量生命的價值?
本文作者為衛生福利研究所蕭申渝

我們是否應該為了讓人類免於潛在的威脅之中,而以傷害其他動物為代價呢?又或許我們應該保護這些動物,不讓牠們參與致命的實驗?如果你是實驗室中的科學家,你會如何抉擇?

這個道德困境已經存在了好幾個世紀。長久以來,我們常以動物作為實驗對象,促進人類福祉,卻往往以動物的生命為代價。這種行為反映出一個普遍的信念,即人類的生命比其他動物更有價值。然而在動物實驗倫理及實驗方式上,每個人都持有獨特的觀點。不論你的觀點如何,這個情境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我們應如何決定人和其他生命的價值?

哲學家以道德地位(moral status)來衡量這個問題,認為具有道德地位的生物的需求和福祉,應受到做出決定及影響其生活的人的考量。傳統觀點認為,道德地位是二元的:要麼對自身福祉有意識的,要麼沒有。許多歷史上的哲學家都相信,唯一擁有道德地位的動物就是人類。現代哲學家如雪萊·卡根(Shelly Kagan)則認為,道德地位具有程度之分,儘管如此,人類的道德地位仍是最高的。

然而,決定生物的道德地位,究竟應以何種標準為依歸,則是一個艱鉅的問題。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人類擁有道德地位,是因為我們天生理性並具備主宰行動的意志力。這種二元觀念說明只要擁有這些能力,就是具有完整道德地位的「人」(persons),而沒有道德地位的生物則屬於「東西」(things)。然而,美國哲學家柯絲卡(Christine Korsgaard)等人則認為康德的論點應適用於許多非人類動物,因為牠們會尋求自身的利益。另一個反駁的論點出自效益主義之父邊沁(Jeremy Bentham),並且辛格(Peter Singer)進一步發展此論點,其認為,若個體能承受痛苦,則其生命需受到道德考量。

這些針對道德地位的廣泛討論方式,大幅擴展了我們的道德責任範圍,有些人可能因此感到困惑。那麼,猴子的道德地位又如何呢?牠們是我們在基因上最相近的物種,擁有高度的社交能力和智慧。牠們組成複雜的社會群體,和睦共處,並且能夠單獨辨認出群體中的每一成員。牠們會互相支持、彼此學習,甚至有證據表明,牠們會對不公平產生反應。當然,牠們也能夠感受痛苦。

然而抛開這些不談,我們普遍認為,人的生命比猴子的生命更為重要。在一般情況下,為了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是錯誤的,但為了拯救五個人而犧牲一隻猴子,儘管是悲傷的,但在道德上卻是可以接受的,甚至符合道德要求。當這種計算方法一再應用後,我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例如,我們是否應該殺掉一百隻猴子來拯救五個人?甚至殺掉一千隻呢?如果道德地位是二元性的,並且猴子沒有道德地位,理論上犧牲幾隻猴子來救一個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道德地位是程度上的區分,且猴子也擁有某種程度的道德地位,某個時刻後,人和猴子的道德地位就會失衡。

在實驗的情境中,事情變得更加複雜。與剛剛那些犧牲猴子拯救人的情境不同,沒有人能保證,科學家的努力最後必能成功拯救人類的生命。在科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只有某些時刻才能促成醫療進步。儘管政府擔憂病毒會造成大規模死亡,但如果他們的預測是錯誤的,疫苗仍然無效,而科學家的實驗也就無法拯救任何人。

科學家或許會試著量化這種不確定性,以幫助自己做出決定。然而要如何決定,使承受的風險仍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果估算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導致先前的假設成為盲猜,又該如何應對?這種道德上的數學問題一下子變得極度複雜,一些哲學家甚至認為,這並非做出道德決定的最佳方式。然而無論你的決定為何,你的選擇都應該具備充分的正當理由。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