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發布日期:114-06-11
現代人姿勢維持不良與常見相關肌肉骨骼病症
本文作者為醫學系學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往傳統體力勞動型社會逐漸轉型成現代腦力勞動型社會,如此轉變帶來不只是日新月異的科技,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新形態的文明病。雖然因農務而導致之肌肉骨骼損害比例下降,但現代人久坐的生活習慣、3C產品的使用與姿勢維持不良,卻可能帶來更隱密長遠的憂患。
想像正常人體的構造是積木結構,肌肉就像彈力繩一樣提供適當的張力維持骨骼(積木)間的平衡,結構的維持需考慮張力、力矩及重力所帶來的影響,當肌肉收縮時繩子間距離會縮短,而使後端關節能向肌肉起點靠近 ,方向與前後位置非常重要 ,例如二頭肌收縮時能使手肘屈曲 ,反之亦然 。針對不同肌群 ,常以其收縮時會對關節產生屈曲(flex)或是伸展(extend)來歸類。然而,肌肉也有類似彈性疲乏的效應,當某些肌群過度使用或過度虛弱時,會逐漸無法回到自然張力的狀態,而隨之移動的骨骼也會為了適應新的張力變化而代償實質位移,可能更加深肌肉緊繃疼痛或神經壓迫,是為惡性循環。
Upper Cross Syndrome(UCS),上交叉症候群,又稱肩帶交叉症候群,意即為胸部、頸部及肩背部肌肉因長期不平衡 ,也就是某部分肌群過度收縮僵硬,而某部分肌群過度虛弱缺乏訓練,而導致包含頭前傾、圓肩和翼狀肩胛等症狀,更甚可能導致肩頸關節退化、肌肉發炎疼痛 、頭痛和關節活動度受限等症狀。以解剖學來說,名為上交叉症候群的理由如圖,從左上頸部深屈肌至右下背部菱形肌、下斜方肌和前鋸肌形成連線,此區為虛弱之肌群;反之,從右上枕骨下肌群、上斜方肌和提肩胛肌至左下胸大肌、胸小肌的連線,正是過度收縮緊繃之肌群 。現代人需長時間維持一固定姿勢,以上班族為例,一天下來坐在辦公桌前使用電腦,為了看清螢幕使得頭部不斷向前傾,便會過度拉伸頸部屈肌,而背側的上斜方肌過度收縮;或是桌子椅子高度不適當而蜷曲上半身(也就是駝背) ,使胸肌過度活化,背側菱形肌過度拉伸 。這些動作如維持過久,沒有適度伸展運動時,便可能長期累積而導致UCS 。長期使用手機且低頭駝背等習慣,或是重訓只著重胸部訓練而長期忽略背部肌群的訓練,也都是UCS的高風險族群。
有上交叉症候群,那當然也有下交叉症候群Lower Cross Syndrome(LCS),與UCS有相同概念,而這次的不平衡來源於下半身:腹部、臀部、下背部與大腿肌群,從左上腹部肌群至右下臀大肌、臀中肌為虛弱肌群連線;反之,從右上豎脊肌、腰方肌至左下屈髖肌群(髂腰肌、闊筋膜張肌)的連線,正是過度收縮緊繃之肌群 ,肌肉強弱的改變會在圖中產生逆時針的力矩,因此常見前凸後翹的姿勢 。LCS一樣會導致肌肉或關節疼痛,或是姿勢代償的改變,如骨盆前傾、腰椎前凸增加和膝關節過度伸展(hyperextension) ,長期可能產生椎間盤退化、腰椎病變等等病灶 。久坐的姿勢其實就是讓髖關節長期處於屈曲的狀態 ,也就是使屈髖肌群(髂腰肌、闊筋膜張肌)和豎脊肌過度收縮,如沒有意識去調控骨盆之位置,骨盆前傾可能連帶使腹肌及臀肌功能被弱化。
久坐、少運動和姿勢維持不良為UCS與LCS的高風險因子,然而因現代生活習慣和科技的使用,許多人可能無法自覺姿勢歪斜或僵硬,因此除了在尚未產生疼痛前進行運動,強化弱肌群,伸展強肌群,也要注意身體相應的變化。以UCS的預防來說,平時可加強前鋸肌與頸屈肌,維持頭部中立位,使用按摩球放鬆上斜方肌與胸肌。如平時發現頸紋加深、頸前傾和肩胛不穩定的情形,應特別注意日常姿勢與UCS的可能性;以LCS的預防來說,平時可加強腹肌與臀肌,避免臀部過度後傾或前傾,伸展屈髖肌。如平時發現直立時膝關節紋路加深(膝關節過度伸展) 、骨盆前傾和下背痛的情形,則需檢視是否有LCS的可能性。雖然運動也十分重要,但日常生活的姿勢卻影響更大更長,因此平時更需注意自身姿勢的維持,以避免嚴重的肌肉骨骼症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往傳統體力勞動型社會逐漸轉型成現代腦力勞動型社會,如此轉變帶來不只是日新月異的科技,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新形態的文明病。雖然因農務而導致之肌肉骨骼損害比例下降,但現代人久坐的生活習慣、3C產品的使用與姿勢維持不良,卻可能帶來更隱密長遠的憂患。
想像正常人體的構造是積木結構,肌肉就像彈力繩一樣提供適當的張力維持骨骼(積木)間的平衡,結構的維持需考慮張力、力矩及重力所帶來的影響,當肌肉收縮時繩子間距離會縮短,而使後端關節能向肌肉起點靠近 ,方向與前後位置非常重要 ,例如二頭肌收縮時能使手肘屈曲 ,反之亦然 。針對不同肌群 ,常以其收縮時會對關節產生屈曲(flex)或是伸展(extend)來歸類。然而,肌肉也有類似彈性疲乏的效應,當某些肌群過度使用或過度虛弱時,會逐漸無法回到自然張力的狀態,而隨之移動的骨骼也會為了適應新的張力變化而代償實質位移,可能更加深肌肉緊繃疼痛或神經壓迫,是為惡性循環。
Upper Cross Syndrome(UCS),上交叉症候群,又稱肩帶交叉症候群,意即為胸部、頸部及肩背部肌肉因長期不平衡 ,也就是某部分肌群過度收縮僵硬,而某部分肌群過度虛弱缺乏訓練,而導致包含頭前傾、圓肩和翼狀肩胛等症狀,更甚可能導致肩頸關節退化、肌肉發炎疼痛 、頭痛和關節活動度受限等症狀。以解剖學來說,名為上交叉症候群的理由如圖,從左上頸部深屈肌至右下背部菱形肌、下斜方肌和前鋸肌形成連線,此區為虛弱之肌群;反之,從右上枕骨下肌群、上斜方肌和提肩胛肌至左下胸大肌、胸小肌的連線,正是過度收縮緊繃之肌群 。現代人需長時間維持一固定姿勢,以上班族為例,一天下來坐在辦公桌前使用電腦,為了看清螢幕使得頭部不斷向前傾,便會過度拉伸頸部屈肌,而背側的上斜方肌過度收縮;或是桌子椅子高度不適當而蜷曲上半身(也就是駝背) ,使胸肌過度活化,背側菱形肌過度拉伸 。這些動作如維持過久,沒有適度伸展運動時,便可能長期累積而導致UCS 。長期使用手機且低頭駝背等習慣,或是重訓只著重胸部訓練而長期忽略背部肌群的訓練,也都是UCS的高風險族群。
有上交叉症候群,那當然也有下交叉症候群Lower Cross Syndrome(LCS),與UCS有相同概念,而這次的不平衡來源於下半身:腹部、臀部、下背部與大腿肌群,從左上腹部肌群至右下臀大肌、臀中肌為虛弱肌群連線;反之,從右上豎脊肌、腰方肌至左下屈髖肌群(髂腰肌、闊筋膜張肌)的連線,正是過度收縮緊繃之肌群 ,肌肉強弱的改變會在圖中產生逆時針的力矩,因此常見前凸後翹的姿勢 。LCS一樣會導致肌肉或關節疼痛,或是姿勢代償的改變,如骨盆前傾、腰椎前凸增加和膝關節過度伸展(hyperextension) ,長期可能產生椎間盤退化、腰椎病變等等病灶 。久坐的姿勢其實就是讓髖關節長期處於屈曲的狀態 ,也就是使屈髖肌群(髂腰肌、闊筋膜張肌)和豎脊肌過度收縮,如沒有意識去調控骨盆之位置,骨盆前傾可能連帶使腹肌及臀肌功能被弱化。
久坐、少運動和姿勢維持不良為UCS與LCS的高風險因子,然而因現代生活習慣和科技的使用,許多人可能無法自覺姿勢歪斜或僵硬,因此除了在尚未產生疼痛前進行運動,強化弱肌群,伸展強肌群,也要注意身體相應的變化。以UCS的預防來說,平時可加強前鋸肌與頸屈肌,維持頭部中立位,使用按摩球放鬆上斜方肌與胸肌。如平時發現頸紋加深、頸前傾和肩胛不穩定的情形,應特別注意日常姿勢與UCS的可能性;以LCS的預防來說,平時可加強腹肌與臀肌,避免臀部過度後傾或前傾,伸展屈髖肌。如平時發現直立時膝關節紋路加深(膝關節過度伸展) 、骨盆前傾和下背痛的情形,則需檢視是否有LCS的可能性。雖然運動也十分重要,但日常生活的姿勢卻影響更大更長,因此平時更需注意自身姿勢的維持,以避免嚴重的肌肉骨骼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