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專欄

  • 發布日期:114-07-29
原來人生過得這麼快─人生百分比
本文作者為理學院陳俊太院長

最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時間過得真快」。而且自從網路影片與遊戲的迅速發展以來,好像在不知不覺中,每天的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溜走,讓人措手不及。

我在去年底剛跨過預計人生的65%,更注意要時時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天的時光。

什麼!人生過了多久的百分比竟然可以計算得出來?

對啊。想想Uber Eats應該都點到,人生的進度條當然也能算得出來。

蘋果電腦的已故創辦人賈伯斯,在2005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場深具啟發性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到:「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假如今天就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想做今天原本要做的事嗎?」這個概念相當發人深省,如果可以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對所有事情的重要性分配自然就會有新的想法。

不過這個概念雖然很好,但實際上少有人會真正把它放在心上,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看似都還很長久,很難真的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活。

----

但人生終究不可能無限延續,總有一個終點,只是不知道在哪。關於人生是否能無限延續這個主題,老高之後應該會專門做一集視頻跟大家講解。

在我剛當老師的時候,某天正在感嘆時光飛逝,忽然冒出一個特別的想法。我心想,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人生長度,但對多數人來說應該能做出合理估算。

就像許多科學問題,有了方程式,加上適當邊界條件,就可能找到解答。而看待人生的問題其實也是如此,人生,是有邊界條件的,因此也能推導出最可能的答案。

簡單來說,若想計算「人生百分比」,只要參考所屬群體的平均壽命,再對照自己目前年齡,就能估算出目前走過了多少人生。

----

而平均壽命的話,其實內政部每年都會公布所謂的「簡易生命表」。這個詞本身就很妙,就看你覺得「簡易」是用來形容這個表?還是形容生命?

在這個「簡易生命表」,內政部每年公布的資料中,除了平均壽命,也包含各年齡層男女的「平均餘命」。

人有平均餘命,魚也有平均魚命。

人有餘命,才有餘生。

像內政部在去年八月曾經公布「112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為 80.23 歲,其中男性為 76.94 歲,女性為 83.74 歲。因此,只要根據所屬群體的平均壽命,再用目前年齡簡單一除,就能估算出自己已經走過多少人生。

準確嗎?其實一點也不準,因為人生從來不是可以精算的方程式。

但有更簡單的計算方法嗎?恐怕也不容易找到。

而且,與其假設每天都是最後一天,這樣的推估方式反而更實際一些。

雖然這樣的估算不夠準確,甚至許多人早已超過平均壽命,但它仍是一個提醒自己珍惜當下的好工具。

無論你的人生進度是50%、80%,還是早已突破 100%,當下的每一天,都值得你全心全意地珍惜與使用。

----

除了自己的人生預估百分比之外,有一個更有趣的「一生三萬天」概念,也是我在查自己活了多久的時候想到的。

我們習慣每年慶祝生日,但若以「天」為單位來看,每個人其實還有許多專屬的紀念日。

像是第 10000、20000 或 30000 天生日,不只自己,伴侶或孩子的這些日子也很值得特別記下來。

第 10,000 天,通常落在 27 歲 4 個月又 16 天左右。
第 20,000 天,大約是 54 歲 9 個月又 2 天。
第 30,000 天,則是 82 歲 1 個月又 20 天。

想計算的話,只要在 Google 搜尋 「Days Calculator」,就能找到許多免費網站幫你輕鬆算出來。

雖然我不是數學家,但這個點子聽起來還不錯,對吧?

----

第 10,000 天,通常落在 27 歲 4 個月又 16 天左右,也正是許多人研究所畢業、工作三四年的時期。對我們理工科背景的學生而言,這段時間往往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主導重要抉擇的階段。

人生不是一直都在做抉擇嗎?

是沒錯,但在選擇高中、大學、研究所,甚至第一份工作時,成績分數、同儕影響,以及長輩的建議,往往才是主導決策的關鍵。


以我的學生為例,不少人先考上當地高中,再申請或分發進入我們系上的大學部,之後留在系上攻讀碩士,畢業後順勢游入護國神山區的主流河道。

這是一條多數魚兒選擇的主流河道。

雖然大學的河道變得寬廣,但畢業後的熱門河道依然狹窄,特別是那些分紅較多的路線,雖然每天要游得久一點。

不過河道裡的魚兒感情都很好,常會深情地叫你一聲:小心肝。

當然,也有些魚兒會選擇不同的方向,甚至逆流而上,彷彿看見了當年課本裡的蔣公故事重現~

等學生工作三四年後,就會開始思考人生的重大決定,像是轉換河道,或是確定人生的固定游伴。這時候的選擇,往往得由自己主導,長輩或外界的建議只能作為參考。

與這階段的畢業學生或系友聊天時,常發現他們正面臨各種不同的抉擇與困惑。而根據我多年的觀察,這個階段往往就落在「人生的第一萬天」前後。

就算無法愛你一萬年,也別忘了好好珍惜你的一萬天。

----

說到自己的人生進度,即使我現在是大學老師,心裡仍覺得自己是一條魚。

是一條健忘的魚,自從短影音盛行後,影片還沒看超過七秒,就全忘光了。

是一條自由的魚,但偶爾遇到國科會和教育部撒下的研究餌料,還是會忍不住跟著魚群游去吃一口。

是一條忙碌的魚,一天到晚游泳的魚啊,魚不停游,希望有一天可以游到張雨生的大海中。

----

如果要知道更多人生的答案,就是要多問自己問題。

今天是我人生的第 17,602 天,預估人生進度為 60.93%。

那今天,是你人生的第幾天呢?

願我們不做盲游的魚,而是游向自己心中那片想抵達的海。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