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焦點新聞

  • 科學

  • 發布日期:113-08-12
本校跨國團隊深掘小鼠恐懼記憶
即時分析小鼠聽到播放的聲音並被電擊後靜止不動的恐懼反應
圖說:即時分析小鼠聽到播放的聲音並被電擊後靜止不動的恐懼反應
本校生命科學院連正章教授團隊與丹麥、奧地利研究團隊合作,發現小鼠在形成恐懼記憶時的腦內新機制,這項發現有助於未來減少恐懼的負面影響,並有望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連正章教授研究團隊與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馬可.卡波格納(Marco Capogna)教授、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學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Innsbruck)弗朗西斯科.費拉古提(Francesco Ferraguti)教授跨國合作,研究發現恐懼的經驗會活化小鼠腦中杏仁核的一小群抑制性神經細胞,避免對恐懼記憶過度反應。研究結果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形成恐懼記憶的神經基礎,提供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潛在解方。研究在本月(8/5)發表於《細胞報導》期刊。

第一作者丹麥奧胡斯大學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侯文賢指出,恐懼情緒能幫助人類記得危險,下次再面對類似的威脅,我們能更快反應。舉例來說,地震是台灣人共同的恐懼經驗,當手機響起地震防災警示,會想起恐怖的地震經驗,恐懼情緒驅使我們做出防護及避難的行為。

連正章教授表示,近期文獻指出,大腦最外層的皮質下有一個區域,稱為中央杏仁核的神經細胞群,會調節恐懼的情緒。過去尚不清楚這個區域內是否有特定神經細胞會形成恐懼記憶,並調節回憶恐懼經驗時的應對行為。

團隊研究發現,恐懼經驗會長期增強中央外側杏仁核中,一小群負責抑制恐懼記憶的神經細胞活性。團隊使用基因轉殖的小鼠,標記這些被不同恐懼經驗活化的神經細胞(主要為體抑素神經細胞)。連正章教授表示,特別的是,抑制這些標記的神經細胞,小鼠反而會表現得更恐懼。

連正章教授指出,多數神經科學家研究大腦中興奮性神經細胞如何處理記憶儲存與反應,但這篇研究顯示,大腦中的抑制性神經細胞也會影響小鼠對於恐懼記憶的反應,是更複雜的神經機制。這一小群位於小鼠腦內中央外側杏仁核的抑制性細胞,會調控記憶,它們的活化如同煞車以避免小鼠過度反應。

連正章教授也提醒,雖然小鼠與人類的大腦結構相似,但是兩個物種的神經迴路及連結仍然有差異,仍待進一步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恐懼記憶與表現,是否由杏仁核中央區這群神經細胞調控。若要發展調控特定神經細胞的方式來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仍然是未來臨床的一大挑戰。


新聞及照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