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名稱:陽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IV)--守護獨老:以科技轉譯為青銀共創全齡社區行動計畫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教育部
起迄年月:2025/01~2027/12 - 計畫名稱:考量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需開發具健康促進內涵結合飲食建議之智能藥物管理系統
計畫內擔任工作:共同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國科會
起迄年月:2025/01~2027/12 - 計畫名稱:陽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III) --青銀攜手‧科技協力‧賦能社區‧守護獨老行動計畫
計畫內擔任工作:共同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教育部
起迄年月:2023/01~2024/12 - 計畫名稱:陽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第二期)–社區高齡活化大行動─強化體能、智能、技能之社會實踐
計畫內擔任工作:共同主持人、兼執行
計畫支援機關:教育部
起迄年月:2020/01~2022/12 - 計畫名稱:陽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第期)–培力社區發展在地安老整合服務計畫
計畫內擔任工作:協同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教育部
起迄年月:2017/08~2019/12 - 計畫名稱:比較團體型式奧塔哥防跌運動與居家體感復健系統介入對於具跌倒風險長者之身體功能改善及防跌效果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科技部
起迄年月:2018/08~2020/01 - 計畫名稱:復健治療對於老人髖部骨折術後三年內再住院與死亡風險之影響—以全民健保兩百萬人世代追蹤抽樣檔為基礎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榮總嚴慶齡醫學研究中心
起迄年月:2019/01~2019/12 - 計畫名稱:智慧型足壓感測鞋墊結合多軸運動感測器於老年人跌倒風險評估之應用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科技部
起迄年月:2016/08~2017/10 - 計畫名稱:發展不同行動功能高齡者之運動模式
計畫內擔任工作:共同主持人、兼執行長
計畫支援機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起迄年月:2016/03~2017/12 - 計畫名稱:智慧城市遠距照護系統血壓體重身體活動量管理模式發展與應用
計畫內擔任工作:共同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科技部
起迄年月:2013/08~2015/07 - 計畫名稱:建立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模式之專業訓練及實地輔導計畫
計畫內擔任工作:協同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起迄年月:2014/01~2014/11 - 計畫名稱:以全民健保資料庫推估台灣急性後期照護需求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陽明大學協成型研究計畫
起迄年月:2014/09~2014/12 - 計畫名稱:腦中風後次級預防用藥與復健治療處置對五年內再住院或死亡率的影響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陽明大學協成型研究計畫
起迄年月:2013/09~2013/12 - 計畫名稱:台灣腦中風醫療照護十年進展趨勢以及五年預後追蹤與相關預測因子研究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科技部
起迄年月:2012/08~2013/07 - 計畫名稱:從全民健保觀點剖析台灣腦中風醫療照護模式之成本效果
計畫內擔任工作:主持人
計畫支援機關:陽明大學育成型研究計畫
起迄年月:2011/10~2012/07
研究領域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神經物理治療實驗室
我們是陽明交通大學的神經物理治療實驗室,我們關注老化與神經性疾病的相關議題, 透過各式各樣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希望能更加了解疾病的機制、治療效果、以及未來的發展。
想了解更多細節,歡迎參觀我們的網站或與我們聯絡!
- 實驗室主持人
- 王瑞瑤 教授
- 楊雅如 教授
- 施惠婷 助理教授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兒童發展暨動作分析研究室
兒童發展暨動作分析研究室關注嬰幼兒及兒童發展的相關議題,著重於探討早期偵測非典型神經動作發展問題以及早期介入的成效。此外,我們也致力於ICF及輔助科技的相關應用研究。
- 實驗室主持人
- 羅鴻基 副教授
- 李淑貞 副教授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肌肉骨骼與運動科學研究室
您好!我們是陽明交通大學肌肉骨骼與運動科學實驗室,實驗室主要探討各類運動之動作分析或神經肌肉控制,並探討臨床常見的肌肉骨骼疾病與運動傷害之評估、治療、預防與機轉。本實驗室不定時會邀請國內、外學者至本實驗室演講,介紹肌肉骨骼問題與運動科學相關的最新概念、治療與技術。另外本實驗室也提供機會給予研究生至國外實驗室進行學術交流。
想了解更多細節,歡迎參觀我們的網站或與我們聯絡!
- 實驗室主持人
- 王子娟 教授
- 施怡芬 教授
- 林吟亮 助理教授
- 黃崇舜 助理教授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心肺復健與健康促進研究室
「心肺復健與健康促進研究室」的研究重點在建立與人體心肺功能相關的評估工具,並應用此工具了解運動員、亞健康族群、高齡、心肺疾病及其他系統疾病患者運動能力受限的原因。此外,也探討不同運動、營養或物理治療介入的成效以及影響訓練成效之因素,提供臨床物理治療及運動醫學之實證。
想了解更多細節,歡迎參觀我們的網站或與我們聯絡!
- 實驗室主持人
- 陳喬男 教授
- 蔡美文 副教授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長照與ICF暨健康促進研究室
- 實驗室主持人
- 李淑貞 副教授
- 現職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 衛福部’『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
- 勞動部勞發署 『北基宜花金馬區職務再設計專案單位 』主任
- 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 主辦人
- 衛福部社家署身心障礙者需求評估(ICF)體制與服務評估工具研發者暨ICF工具資格訓練教師
- 衛福部長照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工作小組委員
- 衛福部高齡健康與長照研究中心策略規劃小組委員
- 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標準採認專家小組委員
- 經濟部標檢局國家標準民生分組 委員
- 經濟部標檢局衛生及醫療器材國家標準技術委員會 委員
- 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醫療器材上市後安全監控及管理專家小組委員
- 衛福部社家署「輔具之友」總編輯
- 現職
- 李淑貞 副教授
- 研究領域
- 長期照顧服務與給付支付研究
- 輔助科技暨無障礙環境服務與補助政策研究
- 認知症(失智症)相關介入研究
- 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介入研究(衰弱者/衰弱前期者/障礙者/老人/兒童)
- 障礙者福利服務與需求評估研究
-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
- 神經及兒童物理治療研究
這幾個領域均是結合科學與人文、教育與醫療的專業。本研究室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服務與研究範疇包含有輔助科技、老人照顧環境、衰弱老人照護需求預測、失智症照顧、長期照顧輔具服務研究介入等。我們期許以專業發展(professional) 為訴求;服務導向(accessible) 為理念;並抱持著『需求在哪裡,我們的服務與研究就到哪裡』的模式,為兒童、年長者、失智者、身心障礙者的特殊需求提供服務並進行深度探討。我們堅持為台灣基礎社會建設努力,期待您成為我們的夥伴。
2001年10月,內政部依據《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16條委託本研究團隊辦理《內政部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作為全國輔具資源整合與推廣的平台,也是全國唯一由中央部會成立之輔具資源整合國家級輔具中心。2013年7月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更名為《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本研究團隊在陽明大學校內成立《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以充分整合校內研究與服務資源,推動相關研發和服務。
有鑑於輔具服務的快速進步及多元化,為使輔具需求者有效率地掌握最新資訊並取得適切服務,本研究團隊從「輔具服務單位」、「輔具服務專業人員」與「輔具產品」等三大面向,透過輔導縣市紮根服務、資源連結、教育推廣與政策推動,逐步提升我國輔具服務品質,協助主管機關確實掌握我國輔助科技領域之發展與管理。
本研究團隊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推動全國輔具服務、體系與政策;推動全國產、官、學及非營利組織的輔具資源整合與發展;建置及管理全國『輔具資源入口網』,每週發行全國輔具電子報;提供全國輔具諮詢與展館輔具體驗及教育推廣;辦理國家輔具評估人員認證與輔具維修人員訓練課程;推動全國輔具標準規範與規格;辦理全國輔具宣導與教育活動;及出版全國輔具專業期刊、教育單張與資訊手冊等。
過去20年來,我們戰戰兢兢與全國輔具服務界的菁英共同打拼,為輔具服務紮根,並召開或參與許多重要會議,協助縣市輔具中心與縣市政府對話,讓輔具服務的專業更受到重視,目前各縣市輔具服務逐漸有效佈點,服務網絡功能儼然已成,且多數縣市提供良好的社政輔具服務,包含輔具諮詢、評估、裝配、檢測、維修、回收、租借,以及居家無障礙環境空間設施及相關設備評估等相關業務。這一個已建置之全國各縣市輔具服務網絡,可以供做長照保險之輔具服務網絡。
另外,有鑑於台灣人口老化快速、老人福利與身心障礙權利保障意識趨於成熟,為配合政府相關政策推動與滿足服務使用者、照顧者及相關專業之需求,本研究團隊近年來特別重視無障礙建築及生活環境相關設計、使用需求與成效、無障礙環境選擇與改善、老人長期照護、健康促進、復健訓練、專業人員培訓與一般民眾推廣、相關政府及民間資源之連結與整合以及實務、應用研究等重要性工作,致力於無障礙及通用環境設計與使用品質、效用及安全之提升,並促進服務使用者及其照顧者之福祉。
我國的長期照顧「輔具」服務與給付支付研究以及身心障礙者「輔具」服務與補助制度研究,都是由本研究中心產出。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高齡健康與長期照顧政策研究室
2025/05/29更新- 實驗室主持人:李雪楨 副教授
- Tel:(02)28267965
- E-mail:hclee@nycu.edu.tw
本研究室於老人醫學方面的研究範疇涵蓋老年人之健康促進、臨床醫學、急性後期照護與長期照顧等領域。負責人李雪楨副教授兼具「物理治療」及「衛生福利政策與管理」兩方面之專長與教學研究經驗。研究、教學與服務領域涵蓋高齡健康促進與運動介入、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智慧健康科技應用,及在地老化之社區實踐。李老師自2020年起亦為本校「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之合聘副教授,參與長照學程之學程會議、課務會議、系教評委員會、招生考試、開課及指導研究生碩論等相關事宜。
高齡健康促進與多面向防跌介入研究
2008~2010年與台大物治系曹昭懿教授、成大物治系林桑伊教授及高雄長庚神經內科張谷州醫師合作,共同執行由國健署補助的「老人跌倒整合預防保健介入模式建置先驅研究」,完成一個多中心、大型的隨機臨床試驗。共蒐集616位老年受試者,依跌倒風險等級分層隨機分為介入組與對照組。三個月多面向介入後,介入組在跌倒風險指數、反應時間、張眼姿勢控制平衡能力、計時起走測試,及老人憂鬱量表等功能指標進步幅度顯著優於對照組;其中又以高風險族群介入效果最明顯。多面向介入對於不同跌倒風險等級長者呈現不同影響,介入時宜有不同配套策略,以強化防跌效果。[Lee HC, Chang KC, Tsauo JY, et al. Effects of a multifactorial fall prevention program on fall incidence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with risk of falls.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3; 94(4): 606-615 e601]。
2016~2017年個人參與一個由國健署委託”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執行之二年研究計畫:「發展不同行動功能高齡者之運動模式」。該研究由台大物治系曹昭懿教授擔任主持人,第一年計畫係由本人擔綱執行長,統籌執行北中南之多中心試驗。該計畫運用de Morton Mobility Index (DEMMI)量表將個案之行動功能分為三級:正常行動組(第一級)、輕中度行動困難組(第二級),及重度行動困難組(第三級)。再依收案單位、採集群式準實驗介入方式分配為介入組與對照組。各層級介入皆包含衛教、運動(含心肺耐力、肌力、平衡與伸展)、生活功能增能及居家體能活動與運動等元素;介入時間共16週,每週2次。總共蒐集三個行動功能層級高齡者共464位,全體平均年齡78.3±8.3歲。整體而言,介入組在30秒屈臂測試、30秒坐站次數、站姿功能性前伸(第一、二級)、坐姿功能性側伸(第三級)、三公尺起走、開眼單腳站、坐姿二分鐘踏步(第三級)、兩腳前後直線站(tandem stand)、膝伸直肌力,及老人憂鬱量表(GDS)等功能指標之改善幅度顯著優於對照組。當區分三個功能層級各別分析時,發現第一級之運動介入效果最明顯。性別分析顯示女性介入成效明顯優於男性。本研究並進而驗證運動介入對於逆轉衰弱狀態的效果,尤其是針對女性、正常行動組(第一級),以及65-74歲年輕老人最為明顯。
智慧科技應用於防跌與神經退化疾病復健
個人於2020年結案的科技部計畫:「比較團體型式奧塔哥防跌運動與居家體感復健系統介入對於具跌倒風險長者之身體功能改善及防跌效果」,採準實驗設計分為三組: (一)團體奧塔哥防跌運動介入組;(二)雲端體感復健系統介入組;(三)對照組。介入組進行三個月運動介入;以Physilog®、澳洲跌倒風險生理評估(PPA) 及若干跌倒篩檢測試,如:計時起走測試(Time up and go, TUG)、五次坐到站測試(Five times sit to stand, FTSS)、Tinetti氏之表現導向行動評量(POMA)和配戴穿戴式步態感測器Physilog®進行六公尺行走測試,作為介入前(基測T0)、介入三個月後(後測T1)及介入結束後三個月(追蹤後測T2) 不同介入對於老年人跌倒風險與步態改善之成效評估。經過三個月運動介入後(T1),在膝伸直肌力(p=0.002)、步頻(p=0.014)、足部平貼期(foot-flat)佔比(p=0.026)、步行速度(p<0.001)、跨步長(p=0.004)和腳後跟抬離角度(lift-off angle)(p=0.018)達組間顯著差異,奧塔哥運動組和體感遊戲組皆優於對照組。在TUG(p=0.007)和FTSS(p=0.008)三組亦達組間顯著差異,僅體感遊戲組優於對照組。各組於介入結束後三個月之追蹤後測(T2)大致維持在T1水平,T1-T2期間僅體感遊戲組之FTSS相較於其他兩組有明顯退步(p=0.011)。若以追蹤後測值與基測值相比 (T0-T2期間),奧塔哥運動組和體感遊戲組在TUG (p=0.001)和步行速度(p<0.001)之改善幅度優於對照組,然而兩組運動介入組無明顯差異。就跌倒風險指數(PPA)而言,體感遊戲組經過介入後跌倒風險降低(T0-T1)、於介入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後測仍能維持其改善效果(T1-T2),但奧塔哥運動組與對照組則呈現先下降(T0-T1)、後回升(T1-T2)的趨勢。本研究顯示進行三個月的奧塔哥運動或體感遊戲介入,對於居住於社區或照護機構、且具跌倒風險的長者皆能帶來正面效果,可改善身體功能、降低跌倒風險及改善步態,並具有一定的維持效果。其臨床意義在於奧塔哥運動計畫和體感遊戲運動皆具有改善跌倒風險和步態表現的效果,可提供具跌倒風險長者因地制宜之臨床介入參考。
2022年指導碩士生完成「互動式能力回復系統介入對於巴金森氏症患者功能性表現之成效探討」,探討「互動式能力回復復健系統」對巴金森氏症患者在肌力、步行能力、疾病嚴重程度與生活品質等臨床表現的影響,並與常規物理治療及對照組進行成效比較。巴金森氏症為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隨病程發展影響患者運動與非運動功能,進而降低生活品質。運動介入被證實有助於強化神經網絡與功能恢復。該研究為單盲類隨機對照試驗,招募37位Hoehn and Yahr分期I–III的患者,分配至互動式能力回復組、常規物理治療組及對照組,進行為期12週、每週2次、每次45–60分鐘的介入。互動式組使用六項機台與智慧螢幕進行節律性訓練;常規物理治療組進行多樣化運動訓練;對照組僅維持日常用藥,未接受運動介入。評估指標包括上下肢肌力、疾病嚴重程度、步行能力與生活品質。結果顯示,互動式能力回復組在下肢肌力(髖外展、髖彎曲、膝伸直與膝彎曲)、疾病嚴重程度與步行速度上有顯著改善;常規物理治療組亦在類似項目,以及三公尺坐站起走測試中展現正向成效。兩組相較於對照組,在下肢肌力、步行速度、疾病嚴重程度及起走功能均達顯著差異。雖然生活品質與握力無明顯改善,但互動式組在多項下肢肌力表現上優於對照組,而常規組則在坐站起走表現更具優勢。研究結論指出,互動式能力回復系統的訓練成效與中高強度的複合式運動訓練相當,對提升肌力與運動功能具潛力。建議此系統可作為巴金森氏症復健介入的有效工具,提供臨床更多樣化選擇。
USR計畫推動在地老化與社區共創
2017年起本人參加一個由教育部補助本校執行之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本計畫從第一期USR萌芽型計畫「培力社區發展在地安老整合型服務計畫」(2017/8~2019/12),延續至第二期USR萌芽型計畫「社區高齡活化大行動-強化體能、智能、技能之社會實踐」(2020/1~2022/12);再延伸至第三期USR深耕型計畫「青銀攜手‧科技協力‧賦能社區‧守護獨老行動計畫」(2023/1~ 2024/12),一直到目前正執行中的第四期USR深耕型計畫「守護獨老:以科技轉譯為青銀共創全齡社區行動計畫」(2025/1~ 2027/12)。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伴隨家庭型態改變,社區中的獨居長者及老老照顧家庭快速增加。這些長者在面臨生理、心理、社會及經濟衝擊時,經常遭遇功能退化、心理孤寂、人際疏離、居家環境障礙及財務壓力等問題,進一步增加社會負擔。為解決這些問題,本計畫整合三所大學、十個系所及一個臨床單位,深入台北市北投區(吉慶里、榮光里、尊賢里、北投運動中心)、新北市三芝區(後厝里、福成社區、三芝衛生所),以及新竹市東區(光明里、綠水里)共計九個實踐場域。以「科技轉譯為核心,打造活躍老化與在地安老的社區」為願景;透過計畫的推動,致力於培養社區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達成以下五項目標:1.提升社區長者健康飲食與安全用藥知能;2.預防延緩社區長者失智失能;3.發展智慧科技促進長者身心功能;4.提高獨居長者經濟安全意識;5.維護獨居長者居家環境安全。
本計畫聯結公部門、民間組織與企業資源,共同發展獨老社會創新服務模式,以樂齡幸福藥食、社區健康培力、智慧科技運用、高齡財務諮詢及友善環境改造共五大策略,依下列作法循序推動:1.在地組織共同發掘問題需求,建立可行服務模式;2.依社區議題開設專業課程或服務學習,培育學生為跨領域人才;3.培力社區志工,推動社區各項活動與課程;4.由志工帶領學生拜訪居家長者評估需求,提供服務與轉介資源;5.持續關懷支持長者生活;6.輔導社區組織自主執行之能力;7.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行動奠基未來生涯發展與社區永續。計畫亦建立MBO-KPI雙軌成效評估,對應SDGs永續目標,預期將培育60位跨域專才、70位社區志工、觸及2000位長者,並開設13門跨領域課程、設立9處實作平台,有效推動USR人才培育與永續社區發展。
全民健保資料庫應用研究:復健治療對腦中風與髖關節骨折術後之預後分析
搭配個人「物理治療」與「衛生福利政策與管理」之跨領域專長,多年來以全民健保學術研究資料庫搭配臨床資料蒐集方式,陸續探討腦中風患者的醫療利用與預後追蹤,已有多篇SCI或Medline indexed論文發表。包括:腦中風超長住院及預測因子探討(2008),腦中風住院復健利用率及相關因子探討(2010),缺血性腦中風發病三年內死亡率預測因子與死因探討(2010),腦中風不同照護科別之成本效益探討(2012),腦中風發病一年內再住院、死亡率與醫療費用探討(2013),腦血管疾病復健治療利用及對後續罹病率/死亡率之影響(2018),及缺血性腦中風抗血栓用藥之長期持續率與血管疾病預後探討(2019)。
以近年(2018-19年)發表之兩篇學術論文為例,前者篩選2004~2005年發病的各類型初次急性腦中風個案,選取出院存活個案(N=4,594),追蹤個案於住院與門診復健治療使用情形及其對三年內再住院或死亡率的影響。研究結果:平均19個月的復健追蹤期間內,曾接受住院或門診復健處置比例總計45.8%。多變項存活迴歸分析顯示於調控年齡、性別、中風類型、疾病嚴重度或醫院特質後,不論高、低劑量復健皆能顯著降低三年內血管事件發生率或任何原因再住院率;高劑量復健能顯著降低三年內死亡率,但低劑量復健對死亡率影響不明顯。次族群分析顯示:腦中風後復健治療對於降低中長期血管事件、再住院或死亡風險之效益可擴及不同年齡層、性別、中風嚴重度或共病症多寡,但對於出血型腦中風之效益較不顯著。臨床或政策意涵:過去針對中風復健之療效多著重於身體功能的改善;本研究以台灣健保資料庫大數據分析,驗證復健介入有益於降低後續發生血管事件、再住院或死亡的風險。但高劑量復健才足以影響死亡風險,顯然復健對於降低後續發生不良事件機率仍存在劑量反應關係。此外本研究次族群分析發現上述效益在出血型中風並不顯著,值得後續進一步探究其原因與機轉。本研究驗證中風復健之長期效益,對於健保署目前正擴大推動的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計畫應能提供本土實證佐證與政策規劃方向。本篇論文已於2018年4月發表於Medical Care,本人為通訊作者。[Chang KC, Hung JW, Lee HC*, Yen CL, Wu CY, Yang CL, Huang YC, Lin PL, Wang HH. Rehabilitation reduced readmission and mortality risk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Medical Care 2018;56(4):290-298.(SCI & SSCI)。
後者篩選2001~2005年發病的缺血型腦血管疾病個案;針對住院期間有抗血栓藥物處置、且出院後至少存活三個月個案(N=7,341),追蹤出院兩年內抗血栓藥物持續率及影響因素,並分析兩年內血管疾病與不良事件發生率。研究結果:抗血栓藥物持續率一路遞減,出院後1-6月由81%急遽下滑到52%,7-24月則由51%緩降到42%,平均用藥持續率為53%。兩年追蹤期間內,所有血管疾病發生率26.7%(含腦中風復發20.4%、心血管疾病4.6%,及全死因死亡率5.5%),任何原因再住院或死亡機率高達70.9%。多變項邏輯斯逐步複迴歸顯示:在調控其他因素之後,追蹤期間發生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出血、潰瘍或穿孔者,骨折/其他重大創傷者,或其他醫源性/非特定病徵疾病者,其抗血栓用藥持續率明顯較低。多變項存活迴歸分析顯示於調控年齡、性別、中風類型、疾病嚴重度或醫院特質後,抗血栓用藥持續率較高者,其兩年內發生腦中風復發、血管性事件或任何原因再住院率/死亡率的風險均顯著降低。臨床或政策意涵:本研究發現抗血栓用藥持續率偏低、且與時遞減;同時發現血管疾病與不良事件發生率偏高,不良事件可能是導致抗血栓藥物無法持續的主因。而抗血栓用藥持續率降低,確實會提高兩年內發生腦中風復發、血管性事件或任何原因再住院率/死亡率的風險。本篇論文已於2019年12月發表於”台灣神經學雜誌” (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本人為第二作者。[Chen SH, Lee HC, Chang KC, Hung JW, Chen HM, Wu CY, Yang CL, Huang YC, Wang HH. Low persistence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after first-ev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 2019;28(4):95-118.]
2019年指導碩士生完成「復健治療對於老人髖部骨折術後三年內再住院與死亡風險之影響-以全民健保兩百萬人世代追蹤抽樣檔為基礎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 研究背景與目的:髖關節骨折是高齡者常見的重大健康問題,常導致長期失能與高死亡率。為評估復健介入的實際效益,本研究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台灣65歲以上初次接受髖部骨折手術患者的復健治療使用情形及其對三年內再住院與死亡風險的影響,並探討不同手術類型、年齡層、性別、住院天數與共病情形下的效果差異,進一步分析復健介入對再住院原因的影響。
-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回溯性世代追蹤研究,自健保LHID2005資料庫中擷取2005–2013年期間接受髖關節骨折手術的65歲以上長者,並追蹤至2016年。復健介入分為三類模式:(1)是否接受復健;(2)復健型態(院內、門診、雙重介入);(3)介入頻率(無、1–3次、4次以上)。採用卡方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基礎特徵,並以多變項Cox存活模型分析復健對再住院或死亡(E1)與死亡(E2)風險的影響,同時進行次族群分析。
- 研究結果:共納入10,142名患者,平均年齡79.8歲,女性占62.7%。其中44.2%曾接受復健,平均介入次數為7.1次。三年內再住院率為83.2%,死亡率為33.2%。復健組在三年內再住院或死亡風險較低(HR=0.94),尤以接受門診復健(HR=0.91)與介入≥4次者(HR=0.92)效果更顯著;死亡風險方面,復健介入組顯著降低死亡率(HR=0.83),其中接受雙重介入(HR=0.67)或介入≥4次者(HR=0.71)存活效益最高。次族群分析結果一致,顯示復健介入對不同年齡、性別、手術類型、住院天數與共病程度者均具正面效果。此外,復健可顯著降低因「受傷與中毒」等原因導致的再住院風險,推測與其促進功能恢復與防跌教育有關。
- 結論與建議:髖部骨折術後長者三年內面臨高再住院與死亡風險,復健介入可有效降低風險,並對各亞族群均具益處。尤以接受雙重復健或介入次數較多者存活效果最明顯。本研究提供強而有力的實證,支持術後復健應列為常規照護項目,建議政策單位將其納入老年整合照護模式與健保給付制度設計。
高齡/長照/其他
- 碩論題目: 行為支持策略對於動態運動介入改善銀髮族運動行為與身心功能之增強效果
研究生: 長照學程112碩班林昱輝
計畫經費來源: 自費研究 - 碩論題目: 探討在職照顧者照顧負荷影響因素及彈性工作安排對其感受性支持之影響
研究生: 長照學程111碩班吳秋樺
計畫經費來源: 實習機構支持案源 - 碩論題目: 以質性研究探討台灣長照復能脈絡下居家與社區物理治療之現況與展望
研究生: 長照學程110碩班陳冠明(畢)
計畫經費來源: 自費研究 - 碩論題目: 探討長照2.0醫事C據點的現況與問題:以新北市為例
研究生: 長照學程109碩班曾筱涵(畢)
計畫經費來源: 自費研究 - 碩論題目: 遠距復健結合行動醫療對於接受輔助性治療之乳癌患者在肌力、疲憊與生活品質之改善成效
研究生: 物輔所110碩甲晏景怡(畢)
計畫經費來源: 自費研究 - 碩論題目: 開發視覺回饋輔助之能力回復系統並探討其於巴金森氏症患者復健訓練之應用成效
研究生: 物輔所109碩甲 傅思閔 / 碩乙 陳暐迪(畢)
計畫經費來源: 111年陽明交大&亞東醫院合作計畫(申請中) - 碩論題目: 臺灣長照2.0物理治療專業復能使用者之特質分析及介入對其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之影響
研究生: 物輔所109碩甲 周伊苡(畢)
計畫經費來源: 榮總嚴慶齡基金會111年計畫(審核中) - 碩論題目: 探討長照A個管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以新北市為例
研究生: 長照學程109碩班 廖延芳(畢)
計畫經費來源: 自費研究 - 碩論題目: 結構性團體活動於改善輕中度失智長者認知及身體功能與照顧者知識態度之成效探討
研究生: 物輔所108碩甲 沈宗瀚(畢)
計畫經費來源: 陽明交大USR二期計畫(109-111年) - 碩論題目: 複合式運動結合復能訓練暨照顧者增能培訓於改善輕中度失能長者之身體功能與照顧者知能之成效探討
研究生: 物輔所108碩甲 溫家傑(畢)
計畫經費來源: 111年陽明交大&亞東醫院合作計畫(申請中) - 碩論題目: 複合式運動對於改善慢性疼痛長者疼痛、衰弱、身體功能和生活品質的效益
研究生: 物輔所108碩甲 曾彤馨(畢)
計畫經費來源: 陽明交大USR二期計畫(109-111年) - 碩論題目: 比較團體形式奧塔哥防跌運動與居家體感復健系統介入對於具跌倒風險長者之身體功能改善及防跌效果
研究生: 物輔所107碩甲 林冠宇(畢)
計畫經費來源: 科技部107年計畫 - 碩論題目: 以社區夥伴關係提供居家衰弱長者體能促進活動之成效初探–物理治療師、志工及學生之團隊協力模式
研究生: 物輔所106碩甲 陳若樺(畢)
計畫經費來源: 陽明交大USR一期計畫(106-108年) - 碩論題目: 比較不同跌倒風險長者之步態特性與跌倒風險篩檢測試表現
研究生: 物輔所105碩甲 蘇泰德(畢)
計畫經費來源: 科技部105年計畫
健保資料庫分析
- 碩論題目: 復健治療對於老人髖部骨折術後三年內再住院與死亡風險之影響–以全民健保百萬人抽樣檔為基礎之縱貫性追蹤研究
研究生: 物輔所106碩甲 朱奕承(畢)
計畫經費來源: 榮總嚴慶齡基金會108年計畫
學術論文著作清單
- Liou YJ, Lee HC, Lee YC, Yang YR*. Exploration of Exercise Experience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using Fitness Equipment. Formos J Phys Ther, Accepted.
- 陳欣逸、程騰寬、蘇勢棠、李雪楨、施怡芬*:胸椎介入的治療方式對於肩峰下疼痛症候群之療效--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物理治療 2022: 47(3):176-188.
- 3. 洪晨瑋、李子維、周伊苡、李雪楨、楊雅如、王瑞瑤*:固定式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對於中風患者步態功能之療效--統合分析與系統性回顧。物理治療 2022: 47(4):233-251.
- Chang KC, Lee HC, Yen CL, Liao YH, Hung JW, Wu CY*. Low Back Pain-associated Factors in Female Hospital-based Personal Care Attendants. Work 2021;69(1):315-322. (Medical Indexed)
- Yang SY, Lee HC, Huang CM*, Chen JJ. Efficacy of Tai Chi-style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on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and Physical Health in Elderly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Frontiers in Aging, section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21; Vol(2): Article 636390 P.1-11, Published on April 16, 2021. (Medical Indexed)
- Chang KC, Liao YH, Lee HC, Wu CY*, Yen CL, Lin PL, et al.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Psychosocial Stres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Home-based Migrant Care Workers. Work 2020;65(3):647-59. (Medical Indexed)
- Chen SH, Lee HC, Chang KC*, Hung JW, Chen HM, Wu CY, Yang CL, Huang YC, Wang HH. Low Persistence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s after First-ev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 2019;28(4):95-118. (Medical Indexed)
- 戴菀葶、林倩如、黃昱豪、李雪楨、陳文英*:退化性膝關節炎運動治療合併徒手治療之加乘效果: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物理治療 2019;44(3):192-205.
- 李雪楨*:從臺灣長照2.0與相關政策推動看社區與居家物理治療之發展契機。物理治療 2018;43(4):247-253.
- 楊越安、曹昭懿、李雪楨、蔡一如、林志峰、王靜怡*:輕中度行動困難老人日常生活失能狀況及相關之身體功能。物理治療 2018;43(3):203-214.
- Chang KC, Hung JW, Lee HC*, Yen CL, Wu CY, Yang CL, Huang YC, Lin PL, Wang HH. Rehabilitation Reduced Readmission and Mortality Risk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Medical Care 2018;56(4):290-298 (SCI, SSCI).
- Lin SI, Lee HC, Chang KC, Yang YC, Tsauo JY*. Functional Mobility and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Older Adults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7;116(2):72-79 (SCI).
- Lin SI, Lee HC, Chang KC, Yang YC, Tsauo JY*. Functional Mobility and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Older Adults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aiwan.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7;116(2):72-79 (SCI).
- Hung JW, Yu MY, Chang KC, Lee HC, Hsieh YW, Chen PC. Feasibility of Using Tetrax Biofeedback Video Games for Balanc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miplegic Stroke. PM&R 2016;8(10):962-70 (SCI).
- Lin SI, Chang KC, Lee HC, Yang YC, Tsauo JY*. Problems and Fall Risk Determinants of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with Increased Risk of Falling.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2015;15(5):579-87 (SCI).
- Lee M, Wu YL, Saver JL, Lee HC, Lee JD, Chang KC, Wu CY, Lee TH, Wang HH, Ovbiagele B. Is Clopidogrel Better than Aspirin Following Breakthrough Strokes While on Aspiri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Open2014;4(12):e006672 (SCI).
- Lee HC, Chang KC*, Huang YC, Hung JW, Chiu HE, Chen JJ , Lee TH. Readmission, Mortality, and First Year Medical Costs after Strok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2013;76(12):703-14 (SCI).
- Lee HC, Chang KC*, Tsauo JY, Hung JW, Huang YC, Lin SI. Effects of a Multifactorial Fall Prevention Program on Fall Incidence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with Risk of Fall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3;94(4):606-15, 615e1 (SCI).
- Chang KC, Lee HC*, Huang YC, Hung JW, Chiu HE, Chen JJ, Lee TH.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Stroke Management under a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2;323(1-2):205-15 (SCI).
- Kao Shiao GF, Chen JJ, Fang YT, Lee HC*.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ehavior Regulation in Exercise Questionnaire-2” (BREQ-2).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2012;37(2):167-178. (*Corresponding author)
- Tsai MW, Wang TJ, Lee HC, Hwang SZ, Chen JJ*. A Field-Based Step Test o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2012;37(2):146-156.
- 李雪楨、張谷州、陳俊忠*.社區導向高齡者運動處方介入模式之建構、執行與效益分析。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012;13(2):124-130
- Chen YC, Lai YT, Lee Y, Lin PL, Shih YF*, Chen WY, Lee HC.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Program 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revention in Female Athl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2012;37(1):30-40.
- Huang BY, Wang YT, Chang QX, Wang YC, Chen WY, Lee HC, Shih YF*. Effect of Exercise for Anterior Knee Pain Syndrome: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2012;37(1):48-59.
- Wu SH, Tsauo JY b, Lin SI b, Chang KC b, Lee HC*. Effects of Multifaceted Fall Prevention Program o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with Different Fall Risks.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2011;36(4): 315-330. (*Corresponding author; b Co-second authors)
- Lee HC, Lin PC, Chou MC, Huang YC, Li YH, Lin HM, Hung JW, Chang KC*.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 for Musculoskeletal Discomfort among Nursing Attendants: A Comparative Review.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2011;36(2):55-66
- Liao HF* a, Wang CHa, Lee HCa, Hwang JMa, Lin CFa, Chien WJa, Lin YH, Hsiao SF, Cheng YC, Sun SH, Wang PJ, Lin KY – Task Force Group on Physical Therapy Manpower in Taiwan’s Hospital. Proposals for Physical Therapy Manpower in Taiwan’s Hospital System.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2011;36(2):112-122. (a Co-first authors)
- Lee HC, Chang KC*, Huang YC, Lan CF, Chen JJ, Wei SH.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Utilization for Acute Stroke under a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Managed Care 2010;16(3):e67-e74 (SCI).
- Chang KC, Lee HC*, Tseng MC, Huang YC. Three-year survival after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is Predicted by Initial Stroke Severity: a Hospital-based Study.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0; 112(4):296-301 (SCI).
- Feng CK, Wei SH, Chen WY, Lee HC, Yu CH. Comparing the Shoulder Impingement Kinematics between Circular and Pumping Strokes in Manual Wheelchair Propulsion.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2010;5(6):448-55.
- 邱馨儀、高宜暄、郭曉縈、陳佳琳、施怡芬、李雪楨、陳文英*: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穿戴膝護具之必要性探討–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物理治療2010;35(1):24-37.
- 28.Lee HC, Chang KC, Lan CF*, Hong CT, Huang YC, Chang M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for Acute Stroke in Taiwan.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2008;17(1):15-23. (Medical Indexed)
- 林冠宇、李雪楨*:比較團體形式奧塔哥防跌運動與體感復健系統介入對於具跌倒風險長者之身體功能及步態表現改善效果【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20;45(4):298-299.
- 陳若樺、許銘能、廖英壹、李玉春、李雪楨*:以社區夥伴關係提供居家衰弱長者體能促進活動之成效初探:物理治療師、志工及學生之團隊協力模式【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9;44(4):283-284.
- 朱奕承、李雪楨*:復健治療對於老人髖部骨折術後三年內再住院與死亡風險之影響:以全民健保百萬人世代追蹤抽樣檔為基礎之縱貫性追蹤研究【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9;44(4):284-285.
- Wan-Ting Ta, Chien-Ju Lin, Yu-Hao Huang, Hsuei-Chen Lee, Wen-Yin Chen: The Effects of Manual Therapy in Addition to Exercis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9;44(2):88-89.
- 楊越安、曹昭懿、林志峰、李雪楨、蔡一如、王靜怡*:區別老人有無衰弱之身體功能測試及其最適切點【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8;43(2):138-138.
- 蘇泰德、李雪楨*:比較不同跌倒風險長者之步態特性與跌倒風險篩檢測試表現【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8;43(2):122-123.
- 李雪楨*、曹昭懿、王靜怡、蔡一如、林佩欣、簡盟月、林桑伊、李佩紜:發展不同行動功能高齡者之運動模式研究成果概述【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131-131.
- 葉奕君、李雪楨*、曹昭懿、林佩欣、簡盟月、蔡一如、王靜怡、李汪將:比較SMARC儀器介入與傳統型複合式運動介入對於改善社區高齡者身體功能之效果【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131-132.
- 王靜怡、李雪楨、楊越安、陳佑昇、蔡一如、曹昭懿*:團體運動對行動不穩老人下肢活動功能之療效【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134-135.
- 楊越安、陳佑昇、林志峰、李雪楨、蔡一如、曹昭懿、王靜怡*:機構中輕中度行動困難老人日常生活活動失能狀況及其相關之身體功能【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135-136.
- 蔡一如、張家豪、李佩紜、林桑伊、王靜怡、李雪楨、曹昭懿*:運動介入對無步行能力合併智能障礙老年人改善身體功能之效益【論文摘要】。物理治療2017;42(2):133-134.
- 陳聖文、沈宗翰、吳彩瑛、曾彤馨、蘇泰德、李汪將、李雪楨*:運動介入對於改善帕金森氏症老人下肢功能之成效:個案報告【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349-350.
- 張菀芳、孫睿銓、李雪楨、王子娟*:動態伸展運動介入於改善中老年人髖關節活動度與平衡功能之效益探討【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141-142.
- 高蕭國帆、曹昭懿、王靜怡、蔡一如、李雪楨*:影響高齡者多元化運動介入後之身體活動量提升因素【論文摘要】。物理治療 2017;42(2):132-133.
- Wan-Ting Tai, Wei-Han Chiang, Hsuei-Chen Lee, Wen-Yin Chen*: Comparing Outcomes and Improvement Predictors between Aquatic and Land-Based Physic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論文摘要】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7;42(2):147-148.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智慧型機電輔具實驗室
本實驗室致力於研發精準智慧型機電輔具。亦即,以使用者為中心、結合醫學專業知識和精確的HAAT分析(使用者能力、活動特性和生活環境條件),並善用現代機電與資訊通信技術,設計開發出聰明且人性化的輔助系統。目前已針對高齡、衰弱/疾病(中風、巴金森氏病、小腦萎縮症等)、亞健康族群之日常行動、臨床評估與復健等各個面向進行輔具開發,希望能有效提高使用者生活品質,且透過客觀量化的臨床評估、更進一步促進復健效率。我們的系統不但經過臨床驗證,也取得國內外數十項發明專利。未來將持續各類先進輔具的研發,讓現代科技能落實幫助提昇身障者的生活品質、降低臨床負擔、提高復健效能、促進輔具產業的發展。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計算生物力學實驗室
歡迎來到我們實驗室,我們主要是進行生物力學、3D列印、醫療輔具開發、有限元素分析和骨科植入物設計。在實驗室,我們會透過生物力學的研究來了解骨骼肌肉的力學行為,包括肌肉、關節和骨組織。並利用3D列印技術設計和開發輔具或骨科植入物。實驗室也採用了有限元素分析,這是一種電腦計算建模技術,用於預測複雜結構在不同負載條件下的行為。這種技術能夠在醫療輔具和植入物生產之前作性能分析,確保其安全和有效。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運動暨復健科技實驗室
蔚順華教授成立的運動暨復健科技實驗室位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專注於動作分析、運動科學及高齡者復能研究。本實驗室結合先進的動作擷取系統及生物力學分析技術,透過精準的運動數據與科學方法,探討運動員的最佳表現模式與高齡者的平衡能力。實驗室的研究涵蓋了運動員的運動科學優化以及高齡者日常生活活動中的功能性動作,旨在提升運動表現並促進高齡者的動作控制與穩定性,為各年齡層的動作能力提供科學支援與研究依據。此外,實驗室也結合了陳博因老師在高齡者長期照護方面的創新經驗,特別針對預防暈眩與防跌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拓展高齡者復能的相關研究領域,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以促進其健康與生活品質。
想了解更多細節,歡迎參觀我們的網站或與我們聯絡!
- 實驗室主持人
- 蔚順華 教授/副校長
- 陳博因 助理教授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運動暨復健科技實驗室
本研究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整合電腦科學與機電技術,研發科技化、智慧型的應用系統,以解決或改善臨床醫療、運動競技與日常生活所面臨的問題,並進行效益評估。
本研究室近年的研究主題,都跟隨科技與相關產品發展趨勢,使用已廣被接受使用的科技產品(電腦、手機、平板、感測器)與技術(程式開發、影像辨識、網路通訊、資料庫),應用於運動醫學領域,聚焦於1.運動效能的檢測、2.復健、3.運動傷害預防與4.健康促進。將專業運動醫學知識轉化為簡單、易用、好用,且有用的系統應用,讓醫療專業人員與一般大眾皆可使用。
- 發布日期:114-05-13
- 更新日期:114-05-13
- 發布單位: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神經肌肉系統實驗室
本實驗室研究疾病或受傷導致的神經肌肉控制變化,並開發新的介入策略來促進感覺動作功能的恢復。我們使用腦波、肌電圖、動作捕捉分析系統、力感測器等記錄和分析人體的神經肌肉控制和表現,包含力量控制、本體覺、反應時間以及大腦和肌肉之間的功能性連結。我們同時也探索和開發利用電刺激的新穎神經調節策略,以增強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和疼痛控制。